禪林拾綴

1-620 <--

2021-12-18 zenmaster
文章瀏覽數: 460

 燃燈語要 (620條)

                                      

1. 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

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

世尊復藏珠入袖,卻抬手曰 此珠作何色?

天王曰 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

世尊嘆曰 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彊說有青黃赤白色,

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

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通。

 

2. 五祖弘忍禪師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

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莫使乍麁乍細。則令人成病苦。

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

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 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

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

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 則了見此心識流動。

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 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見阿閦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撿熟看。若此經熟實得能於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究竟不受生死之身。



3. 保唐無住禪師云:   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   

   于時庭樹鴉鳴,

   唐相國杜鴻漸公問:師聞否?

   師曰:聞。

   鴉去已,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

   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

   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

 

4. 四祖道信: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

   妄情即不起 真心住偏智

  但

   隨心自在 無復對治

  即名

   常住法身 無有變異

 

  5. 六祖謂眾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6. 馬祖住傳法院。日常坐禪。讓和尚知是法器。

往問曰 大德坐禪圖甚麼。

曰 圖作佛。

讓乃取一塼於彼菴前石上磨。

祖曰 作甚麼。

曰 磨作鏡。

祖曰 磨塼豈得成鏡邪。

曰 坐禪豈得作佛邪。

祖曰 如何即是。

曰。如人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祖無對。

讓又曰。汝學坐禪。為學作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作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祖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祖又問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見。

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

祖曰 有成壞否。

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花無相。何壞復何成。

祖蒙開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臻玄奧。  

 

 

    7. 馬祖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僧問 如何是修道。

      曰 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又問 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師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中不滯。喚作修道人。

            取善捨惡 觀空入定 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

     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無量劫來凡夫妄想 陷曲 邪偽 我慢 貢高合為一體。

     故經云。但以眾法合為此身。起時唯法起。滅時唯法滅。

   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

     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攝眾味。

     住於大海即混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聲聞悟迷。凡夫迷悟。

   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

     住於空定八萬劫二萬劫。雖即已悟。悟已還迷。諸菩薩觀如地獄苦。

     沈空滯寂不見佛性。若是上根眾生。忽爾遇善知識指示。

     言下悟去更不歷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

     故經云。凡夫有返復心而聲聞無也。對迷說悟。本既無迷 . 悟亦不立。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祇對。

     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

     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汝等諸人各達自心莫記吾語。

     縱饒說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總說不得其心亦不減。

   說得亦是汝心。說不得亦是汝心。

   乃至分身放光現十八變。不如還我死灰來。

   淋過死灰無力。喻聲聞妄修因證果。

   未淋過死灰有力。喻菩薩道業純熟。諸惡不染。

     若說如來權教三藏。河沙劫說不盡。猶如鉤鎖亦不斷絕。

     若悟聖心總無餘事。

     久立珍重。

 

8. 馬祖一日問西堂智藏曰:子何不看經。

         師曰:經豈異邪?

         祖曰:然雖如此,汝向後為人也需得。

         曰:智藏病思自養,敢言為人?

         祖曰:子末年必興於世!師便禮拜。 



      9. 百丈懷海禪師 

    僧問。對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師云。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

但為人自生虛妄繫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

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

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

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

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

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有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起於生死。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諸妄幻 塵勞 蘊界 生死 諸入和合。迴然無寄。一切不拘。

去留無閡。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10. 百丈懷海禪師: 

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 . 不稱意事。心無退屈。

不念一切名聞利養衣食。

不貪一切功德利益。

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

無親無愛。苦樂平懷。麤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啞相似。

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無益。

卻被知解境風之所飄溺。還歸生死海裏。

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

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

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

故經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

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亦無虛。

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之所飄溺。即生死因斷。

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自縛為因。

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施藥。

 

  11. 百丈懷海禪師

    問。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

師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

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忻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

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

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為了。不知恒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

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頭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裏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到恁時節。

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為心慧未開。唯念諸境。

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緣。皆悉現前。或忻或怖。六道五陰。俱時現前。盡敷嚴好。舍宅舟船車轝。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

一切惡境。皆悉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

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都總未定。



12. 百丈懷海禪師

問。如何得自由分。

師云。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慳嫉貪愛。我所情盡。

垢淨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頭然。

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使無疑誤。此人。天堂地獄。俱不能攝也。



13. 大梅法常禪師

      一日謂其徒曰:「來莫可抑,往莫可追。」

       從容間聞鼯鼠聲,

       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吾今逝矣。」

       言訖示滅。 

       永明壽禪師讚曰:「師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後示徒,

       物非他物。窮萬法源,徹千聖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14. 圓悟禪師云 :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縱橫無不是 何必強言論 禪分五派 歸性海以無遺 教列三乘 契心宗而有准 庸愚之輩淺智之流 執門庭 局戶牗 競空花濃淡

較兔角短長 其堂奧之幽 堦除之漸 名相之跡 至理之玄 豈待予言而可知也。





    15. 圓悟禪師云:

若確實未有箇諦當處。時中逢境遇緣即紛紛擾擾。易得隨一切物轉。

長墮在生死纏縛中。應須快著精彩。但念無常。以生死為大事。

向逐日日用之中。行時行時看取。坐時坐時看取。著衣時著衣時看取。

喫飯時喫飯時看取。直下腳跟有箇發明處。深信此大事因緣。

從空劫那邊以至父母未生前。合下圓明朗照。只如即今日用之中又何曾虧欠。

一處透得。千處百處無遺。所謂處處真。塵塵盡。是本來人真實。說時聲不現。正體堂堂沒卻身。則一塵才舉大地全収。遍法界都盧是箇自己。更向何處著眼耳鼻舌身意。軒知無二無別。如水入水如金博金。真如如實際大解脫也。





    16. 五祖法演禪師

圓悟禪師適歸,侍立次,

問曰︰「聞和尚舉小艷詩,提刑會否?」

祖曰︰「他祇認得聲。」

師曰︰「祇要檀郎認得聲,他既認得聲,為什麼却不是?」

祖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栢樹子聻!」

師忽有省。遽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自謂曰︰「此豈不是聲?」

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

「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

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詣,吾助汝喜。」

祖徧謂山中耆舊曰︰「吾侍者參得禪也」。

註: 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17. 大慧杲禪師:

一日為眾 曰此事人人具足 各各圜成 只向自己分上辦取

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 目顧四方

云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意在那裏 意在鉤頭只要各各自知獨尊

只如長慶稜和尚悟道了 有頌云

萬象之中獨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年謬向途中覓 今日看來火裏冰

這箇須是自肯始得 我說底盡是途中事 去禪床角頭覓 說佛 說法 說妙 說玄 事理心性盡是途中事 且那箇是獨露底身大丈夫漢 須是自肯始得

那裏去古人舌頭上覓 纔見人道是 你也道是 道不是 你也道不是

只在聲色上走 有什麼交涉

又曰 今時人盡是順顛倒 不順正理 如何是佛 即汝心是 卻以為尋常

及至問 如何是佛

答云 燈籠沿壁上天台 便道奇特 豈不顛倒耶

又曰 我這裏禪如擊石火 當一擊時 拈起法燭點著便行 纔眨眼便蹉過也

這些子不妨是難

又曰 兄弟做工夫不消舉因緣 只去近處看

只如六祖為明上座云

汝但善惡都莫思量 當恁麼時 一切不思量 還我明上座 本來面目 但恁麼看

又曰 此事大段近 . 因甚不會

良久曰 只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18. 大乘入楞伽經

大慧!不依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如幻。

大慧!以一切法不實速滅如電,故說如幻。

大慧!譬如電光見已即滅,世間凡愚悉皆現見一切諸法,

依自分別自共相現亦復如是,以不能觀察無所有故,而妄計著種種色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非幻無相似,亦非有諸法;

 不實速如電,如幻應當知。」



19. 問:如何是微妙?

   大龍智洪禪師曰: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

   問:如何是極則處?

   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

   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20. 壽州良遂禪師參麻谷 谷見來 便將鋤頭去鋤草

   師到鋤草處 谷亦不顧 便歸方丈 閉卻門

   師次日復去

   谷又閉門

   師乃敲門

   谷問 阿誰

   師曰 良遂 。才稱名 忽然契悟

   曰:和尚莫謾良遂 良遂若不來禮拜和尚 洎被經論賺過一生

   谷便開門相見

   乃歸講肆 謂眾人曰:諸人知處 良遂總知 良遂知處 諸人不知。



21. 法雲杲和尚因看祖師偈云

    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

    豁然大悟。



22. 僧問 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如何是世尊有密語

    雲居呼 闍黎

    曰:會嗎

    曰:不會

    曰:汝若不會 世尊有密語 汝若會 迦葉不覆藏。



23. 僧問 如何是從天下降即貧窮

    雲居曰:不貴得。

    又問 如何是從地涌出則富貴

    曰:無中或有。



24. 雲居禪師曰:

   欲體此事 直是一息不來的人 方與那人相應 若體得這個人意 方有少許說話分   

   方有少許行李分 暫時不在 如同死人 豈況如今論年論月不在

       如人常在 愁甚麼家事不辦 欲知久遠事 衹在如今 如今若得 久遠亦得

如人千鄉萬里歸家 行到即是

是即一切總是 不是即一切總不是 直得頂上光焰生亦不是

能為一切 一切不為

道 終日貪前頭事 失卻背後事 若見背後事 失卻前頭事

如人不前 後有甚麼事。



    25. 百丈道恒參法眼 因請益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敘語未終

    師云 住住 汝擬向世尊良久處會那

    百丈從此悟入。



26. 楞伽經

    我及諸如來,於三千經中,廣說涅盤法,

    欲界及無色,不於彼成佛,色界究竟天,離欲得菩提。



27. 王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

    般若多羅尊者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陰界,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28. 讓和尚聞師闡化江西,

    問眾曰:道一為眾說法否,

    眾曰:已為眾說法。

    讓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

    遂遣一僧往彼,俟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待渠有語記取來。僧依教往問之,  

    師曰: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少鹽醬。

    僧回,舉似讓,讓然之。



29. 漳州羅漢和尚問關南常和尚。如何是大道之源。

    常與一拳。遂有省。乃為歌曰。

    咸通七載初參道。到處逢言不識言。心裏疑團若栲栳。三春不樂止林泉。

    忽遇法王氈上坐。便陳疑懇向師前。師從氈上那伽起。祖膊當胸打一拳。

    駭散癡團獦狙落。舉頭看見日初圓。從茲蹬蹬而碣碣。直至如今常快活。

只聞肚裏飽膨脝。更不東西去持鉢。



30.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入山逢一大蟒 祖直前不顧 蟒盤繞祖身 祖因與受三皈依  

    蟒聽訖而去 祖將至石窟 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

    祖曰 汝何所止

    答曰 我昔嘗為比丘 多樂寂靜 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 而我煩於應答起嗔恨想

        命終墮為蟒身 住是窟中 今已千載 適遇尊者獲聞戒法 故來謝爾。



31. 開善道謙禪師語宗元

    曰 我一生參禪 殊無得力處 今又途路奔波 如何得相應去  

元告之曰 你但將諸方參得底 悟得底 圓悟妙喜為你說得底 都不要理會

途中可替底事 我盡替你 只有五件事我替你不得 你須自家拙支當

    師曰 五件者何要 願聞其要

    元曰 著衣吃飯 屙屎放尿 駝個死屍路上行

    師於言下領旨。



32. 莫將尚書謁南堂靜禪師咨決心要

   堂使其向一切處提撕 適如廁 俄聞穢氣 急以手掩鼻 遂有省 即呈以偈曰:

   從來姿韻愛風流

   幾笑時人向外求

   萬別千差無覓處

   得來原在鼻尖頭

   南堂答曰:

   一法才通法法周

   縱橫妙用更何求

   青蛇出匣魔軍伏

   碧眼胡僧笑點頭。



33. 大隨靜禪師令且罷誦經 看趙州勘婆因緣

   石頭自回禪師念念不去心 久之因鑿石 石稍堅 盡力一鎚 瞥見火光 忽然省徹  

   走至方丈 禮拜呈頌曰

   用盡功夫 渾無巴鼻 火光迸散 元在這裡。

   隨忻然曰 子徹也。

   復獻趙州勘婆頌曰

   三軍不動旗閃爍 老婆正是魔王腳 趙州無柄鐵掃帚 掃蕩煙塵空索索。

   隨可之 遂授予僧服。



34. 大珠慧海禪師:

    問: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為見;不對色像時,亦名見否?

    答:見。

    問:對物時從有見?不對物時,云何有見?

        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何以故;為見性常故,有物之時即見,

            無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見性無來去也,諸根亦爾。

        問:正見物時,見中有物否?

    答:見中不立物。

    問:正見無物時,見中有無物否?

    答:見中不立無物。

    問:有聲時即有聞,無聲時還得聞否?

    答:亦聞。

    問:有聲時從有聞,無聲時云何得聞?

答:今言聞者,不論有聲無聲,何以故?

為聞性常故;有聲時即聞,無聲時亦聞。

    問:如是聞者是誰?

    答:是自性聞,亦名知者聞。



35. 福州報慈院文欽禪師

   僧問:如何是諸佛境?

   師曰:雨來雲霧暗 晴乾日月明。

   問:如何是妙覺明心?

   師曰:今冬好晚稻,出自秋雨成。

   問:如何是妙用河沙?

   師曰:雲生碧岫,雨降青天。

   問:如何是平常心合道?

   師曰:吃茶吃飯隨時過,看水看山實暢情。



36. 葉縣省和尚示眾云。

   諸禪德。衲僧是通變道人。若遇鑊湯鑪炭諸般厄難。又如何免得。若是免不得。 

   何名通變道人。作麼生是透脫諸般厄難底句。還有透脫得者麼。試對眾道看。 

   為汝證據。若是透脫不得。即是萬人作一冢。無人替代渠。



37. 永嘉玄覺禪師詣曹溪,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乎?

    祖曰:誰知非動?

    師曰: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無生豈有意邪?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師曰:分別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



38. 觀心十門 其第三語其相應者,

    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

    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

    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

    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

    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

    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

    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39. 問:如何修行,即得與道相應?

    杭州天竺子儀心印水月禪師曰:

    高卷吟中箔,濃煎睡後茶。



40. 僧問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大溈善果禪師 曰 乾坤無異色

    問出水後如何 曰 遍界有清香。



41. 楞伽經

    我說諸法非常無常 何以故 不取諸法故 三界唯心故

    不說諸相故 大種性處種種差別不生不滅故 非能造所造故。



42. 宏智禪師:

     晝見日夜見月。不相瞞底時節。箇是衲僧平穩行履處。自然無稜縫。

    若要恁麼平穩去。須盡卻意根下隱隱地舂織始得。

    要不隱隱麼。須坐得斷 放得下。及得盡 照得徹。

    光影俱忘。皮膚脫落。根塵淨盡。 

    自然眼目分明。受用具足。一切處不管帶。一切時卻相應。

    當明有暗。當暗有明。孤舟載月。夜宿蘆花。一段光明。果然如是。



43. 如淨禪師上堂:

     心念分飛。如何措手。趙州狗子佛性無。

    只箇無字鐵掃帚。掃處紛飛多。紛飛多處掃。轉掃轉多。掃不得處拼命掃。

    晝夜豎起脊梁。勇猛切莫放倒。忽然掃破太虛空。萬別千差盡豁通。



44. 如淨禪師 上堂:

    世尊道。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

    師拈云。既是世尊所說。未免盡作奇特商量。

    天童則不然。一人發真歸源。乞兒打破飯碗。



45. 如淨禪師:

     於日用中。六處發現。

    在眼曰見。直須抉眼睛卻無所見。然後無所不見。方可謂之見。

    在耳曰聞。直須塞斷耳根卻無所聞。然後無所不聞。方可謂之聞。

    在鼻曰嗅。直須敲落鼻孔香臭不分。然後無所不分。方可謂之嗅。

    在舌談論。直須拔卻舌頭天地緘默。然後熾然無間。方可謂之談論。

    在身曰人。直須四大脫除了無依倚。然後隨類現形。方可謂之人。

    在心曰識。直須永絕攀緣 三祇劫空。然後起滅不停。方可謂之識。



46.臨濟禪師:

   如有真正善知識便喝。先拈出一箇膠盆子。

  學人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

  便善知識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治。喚作賓看主。

  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便奪。學人被奪。抵死不放。此是主看賓。

  或有學人。應一箇清淨境。出善知識前。知識辨得是境。把他拋向坑裏。學人言。

  大好善知識。知識即云。咄哉不識好惡。學人禮拜。此喚作主看主。

  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知識更與他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

  彼此不辨。呼為賓看賓。





   47.葉縣歸省禪師

  師因去將息寮看病僧。

  僧乃問曰:「和尚四大本空,病從何來?」

  師曰:「從闍黎問處來。」

  僧喘氣,

  又問曰:「不問時如何?」

  師曰:「撒手臥長空。」

  僧曰:「耶。」便脫去。



48.曹山禪師:

   師謂曰。然燈前有二種。

  一未知有。同於類血之乳。

  一知有。猶如意未萌時得本物。此名然燈前。

  一種知有。往來言語聲色是非亦不屬正照用。亦不得記。

            同類血之乳。是漏失邊事。此名然燈後。

  直是三際事盡。表裏情忘。得無間斷。此始得名正然燈。乃云得記。



49.宏智禪師:

   古人不曾將一言一句向這邊為人 , 只教爾了卻那邊 卻來這邊行履 ,

   若那邊不了 , 將一知一見 , 向這裡名邈心地下紛紛擾擾看 ,

   是多少想念流注 ,  一剎那間幾番生滅 , 若那邊了得 , 生也盡死也盡 。



50.宏智禪師: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餘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直是誅鉏盡草卻。

   四至界畔。了無一毫許污染。靈而明廓而瑩。照徹體前。直得光滑淨潔。

   著不得一塵。便與牽轉牛鼻來。自然頭角崢嶸地。異類中行履。了不犯人苗稼。

   騰騰任運。任運騰騰。無收繫安排處。便是耕破劫空田地底。卻恁麼來。

   歷歷不昧。處處現成。一念萬年。初無住相。所以道。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51.楞伽經

   第一義中 無有次第 亦無相續 遠離一切境界分別 此則名為寂滅之法。



52.智炬到參問云 古人提持那邊人 學人如何體悉

    曹山禪師曰:退步就己萬不失一

    炬於言下頓忘玄解。



53.金峰志至 曹山

   曹山問曰:作甚麼來

   志曰:蓋屋來

   師曰:了也未

   志云 這邊則了

   師曰:那邊事作麼生

   志云 候下工日 向和尚

   師曰:如是如是。



54.曹山禪師曰:

   只如今人 說個淨潔處 愛說向去事 此病最難治 若是世間粗重事卻是輕

   淨潔病為重 只如佛味祖味 盡成滯著

   先師曰:擬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齋

   且喚甚麼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

   如今三羯磨時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貪瞋癡雖難斷 卻是輕

   若也無為無事淨潔 此乃重無以加也 祖師出世亦只為這個 亦不獨為汝

   今時莫作等閒。



55.僧問曹山 教云 一句能吞百千萬義 如何是一句

   師曰:針劄不入。



56.三祖僧璨禪師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  慎勿追尋

       纔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  不見精麤  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  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疏親  欲取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  良由斟酌  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  眼若不眠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  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  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狐疑淨盡  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  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57.五洩默到石頭處云 一言相契即住 不契即去

   石頭據坐

   五洩便去

   石頭隨後召云 闍梨 闍梨

   五洩回首

   石頭云 從生至死 只是這個 回頭轉腦作麼

   五洩忽然契悟 乃拗折柱杖。



58.文益禪師參地藏

   日呈見解說道理

   地藏語之云 佛法不恁麼

   師云 某甲詞窮理絕也

   地藏云 若論佛法 一切見成

   師於言下大悟。



59.子方上座 自長慶來

   師舉長慶稜和尚偈問云 作麼生是萬象之中獨露身

   子方舉拂子

   師云 恁麼會又爭得

   云 和尚尊意如何

   師云 喚甚麼作萬象

   云 古人不撥萬象

   師云 萬象之中獨露身 說甚麼撥不撥

   子方豁然悟解。



60.寶公云 暫時自肯不追尋 歷劫何曾異今日。



61.法眼上堂

   僧問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師云 是曹源一滴水 僧惘然而退

   時韶國師於坐側 豁然開悟

   後有偈云 通玄頂峰 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62.玄則禪師初問青峰 如何是學人自己

   青峰云 丙丁童子來求火

   後謁法眼

   師問 甚處來

   云 青峰來

   師云 青峰有何言句 則舉前話

   師云 上座作麼生會

   則云 丙丁屬火 而更求火 如將自己求自己

   師云 與麼會又爭得

   則云 某甲衹與麼 未審和尚如何

   師云 爾問我 我與爾道

   則問 如何是學人自己

   師云 丙丁童子來求火

   則於言下大悟。



63.歸宗玄策禪師謁師問云

   慧超咨和尚 如何是佛

   文益禪師云 汝是慧超

   超從此悟入。



64.達磨曰。諸佛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65.芙蓉參歸宗問 如何是佛

   歸宗云 我向汝道 汝還信否

   芙蓉云 和尚誠言 安敢不信

   歸宗云 即汝便是

   芙蓉云 如何保任

   歸宗云 一翳在眼 空華亂墜 。



66.玄沙和尚示眾云。

   佛道閑曠無有程途。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

   不在三際故不可昇沈。建立乖真非屬造化。

   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醉昏沈之鄉。

   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顢頇佛性。

   直須對塵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不失其宜。

   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空色。

   所以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不住中間意。

   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相交。句句無前後。

   如壯士展臂不借佗力。師子游行豈求伴侶。

   九霄絕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

   若到者裏。體寂寂。常的的。日赫焰。無邊表。

   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

   夫佛出世者。元無出入。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同修證。

   只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箇中纖毫道不盡。即為魔王眷屬。

   句前句後是學人難處。所以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死。

   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道人行履處如火消冰。終不再成冰。箭既離絃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

   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若到者裏。步步登玄不屬邪正。

   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戰。十地魂驚。

   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

   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若與麼現前。更疑何事。

   沒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心思路絕。不因莊嚴本來真淨。

   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欠少。

   今時人不悟箇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繫絆。

   縱悟則塵境紛紜。名相不實。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閉目藏睛。

   纔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纔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

   魂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者裏分別則不然也。

   不是隈門傍戶。句句現前不得商量。不涉文墨。本絕塵境本無位次。

   權名箇出家兒。畢竟無蹤跡。真如凡聖地獄天堂。只是燎狂子之方。

   虛空尚無改變。大道豈有昇沈。悟則縱橫不離本際。若到者裏。凡聖也無立處。

   若向句中作意。則沒溺殺學人 . 若向外馳求。又落魔界。如如向上沒可安排。

   恰似焰鑪不藏蚊蚋。此理本來平坦。何用去除。動轉揚眉是真解脫。

   道不強為意度 建立乖真。若到者裏纖毫不受。措意則差。

   便是千聖出頭來也安一字不得。久立珍重。



67.雲門和尚示眾云。

   我事不獲已向你諸人道。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也。更欲蹋步向前。

   尋言逐句求脫解會。千差萬別廣設問難。贏得一場口滑。去道轉遠。

   有甚麼歇時。祇此箇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言語。

   因甚麼道教外別傳。若從學解機智。祇如十地聖人說法如雲如雨。

   猶被訶責見性如隔羅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殊。雖然如此。

   若是得底人。道火不能燒口。終日說事。未曾挂著唇齒。未曾道著一字。

   終日著衣喫飯。未曾觸著一粒米。挂一縷絲。雖然如此。猶是門庭之說。

   須是實得與麼始得。若約衲僧門下。句裏呈機徒勞佇思。直饒一句下承當得。

   猶是瞌睡漢。

   時有僧問如何是一句。

   曰:舉。



68.唐中宗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六祖。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祖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

         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人行邪道。何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邪。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 必問。願和尚慈悲指示心要。

   祖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

         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見。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 如何是大乘見解。

   祖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

         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 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

          一切善惡 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 清淨心體。

          湛然常寂 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69. 浮山令投子義青依圓通秀禪師,師至彼無所參問,唯嗜睡而已,

    執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當行規法。」

    通曰︰「是誰﹖」

    曰︰「青上座。」

    通曰︰「未可,待與按過。」

    通即曳杖入堂。見師正睡,乃擊床呵曰︰「我這裡無閑飯與上座,吃了打眠。」

    師曰︰「和尚教某何為﹖」

    通曰︰「何不參禪去﹖」

    師曰︰「美食不中飽人喫。」

    通曰︰「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

    師曰︰「待肯,堪作什麼﹖」

    通曰︰「上座曾見什麼人來﹖」

    師曰︰「浮山。」

    通曰︰「怪得恁麼頑賴!」

    遂握手相笑,歸方丈。由是道聲籍甚。



70.投子禪師上堂︰

  「孤村陋店,莫挂瓶盂。祖佛玄關,橫身直過。早是蘇秦觸塞,求路難回;

項主臨江,何逃困命﹖諸禪德到這裡,

進則落於天魔,退則沉於鬼趣,不進不退,正在死水中。

諸仁者,作麼生得平穩去﹖」

    良久曰︰「任從三尺雪,難壓寸靈松。」



71.仰山和尚因溈山問。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佗有之與無。 

   曰 某甲有驗處。時有僧從面前過。

   仰山召云 闍梨。其僧回首。

   仰曰。和尚。遮箇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溈山云。此是師子一滴乳。迸散十斛驢乳。



72.大顛和尚示眾云。

   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

   多見時輩只認揚眉瞬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

   吾今為汝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

   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 現量即汝真心。

   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

   即心是佛。不待修治。

   何以故。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

   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73.懶安和尚示眾云。

   汝等諸人總來就安求覓甚麼。若欲作佛。汝自是佛。而卻傍家走匆匆。

   如渴鹿趁陽燄。何時得相應去。阿你欲作佛。

   但無如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欲不淨眾生之心。則汝便是初心正覺佛。

   更向何處別討。所以安在溈山三十來年。喫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

   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撻調伏。

   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箇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

   趁亦不去也。

   汝等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

   從眼門放光。照山河大地。

   耳門放光。領釆一切善惡音響。

   六門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

   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卻。且道是甚麼物。恁麼扶持便得如是。 

   汝若覓毫髮即不見。

   故志公云。內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74.隍禪師初參五祖。雖嘗咨決而循乎漸行。後歸河北結菴長坐。

   積二十餘年不見惰容。及遇六祖門人策禪師游方屆于河朔。聞隍曾參黃梅。

   菴居歲久。自謂正受。策知隍所得未至。

   乃往問曰 汝坐於此作麼。

       曰 入定。

       曰。汝言入定。有心邪。無心邪。

   若有心者。一切蠢動之類皆應得定。

   若無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

       曰 我正入定時則不見有有無之心。

   曰。既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則非大定。

   隍無語良久問曰 師嗣誰。

   曰 我師曹溪六祖。

   曰 六祖以何為禪定。

   曰。我師云。夫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

       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法要遂捨菴往參六祖。

   祖愍其遠來便垂開抉。

   隍於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檀越士庶忽聞空中有聲曰。隍禪師今日得道也。後回河北開化四眾。



75.寶公云。

   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

   雲門云。你立不見立。行不見行。四大五蘊不可得。何處見有山河大地來。

   是你每日把缽盂盛飯。喚甚麼作飯。何處更有一粒米來。



76.古靈和尚行腳遇百丈開悟。卻回福州大中寺。

   受業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浴命靈去垢。

   靈乃拊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聖。

   其師回首視之.

   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其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窗紙求出。

   靈顧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佗故紙驢年去。

   其師置經問曰。汝行腳遇何人。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

   靈曰 某甲蒙百丈和尚指箇歇處。今欲報慈德耳。

   其師於是請為說法。

   靈乃舉唱百丈門風曰。

   靈光獨耀。迴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其師於言下感悟。



77.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 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

   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

                 圓滿報身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曰 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邪。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禮謝。以偈贊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污染名。



78.仰山在溈山前坡牧牛次 見一山僧上山 不久便下來

   師乃問 上座何不且留山中

   僧云 只為因緣不契

   師云 有何因緣 試舉看

   僧云 和尚問某甲名甚麼

   某答 歸真

   和尚云 歸真何在

   某甲無對

   師云 上座卻回向和尚道 某甲道得也

和尚問作麼生道 但云 眼裡耳裡鼻裡

   僧回 一如所教

   溈山云 脫空謾語漢 此是五百人善知識。



79.仰山在溈山為直歲 作務歸

   溈山問 甚麼處去來

   師云 田中來

   溈山云 田中多少人

   師插鍬叉手

   溈山云 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

   師拔鍬便行。



80.南塔光涌禪師 北遊謁臨濟 復歸待仰山禪師

   師云 汝來作甚麼

   南塔云 禮覲和尚

   仰山云 還見和尚麼

   南塔云 見

   師云 和尚何似驢

   南塔云 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

   師云 若不似佛 似個甚麼

   南塔云 若有所似 與驢何別

   師大驚云 凡聖兩忘 情盡體露 吾以此驗人二十年 無決了者 子保任之

   師每謂人云 此子 肉身佛也。



81.劉侍御問 了心之旨 可得聞乎

   仰山禪師云 若要了心 無心可了 無了之心 是名真了。



82.仰山作沙彌時 念經聲高

   乳源和尚咄云 這沙彌念經恰似哭

   師云 慧寂衹恁麼 未審和尚如何

   乳源乃顧視

   師云 若恁麼與哭何異

   乳源便休。



83. 溈山禪師:

    經云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既至 如迷忽悟 如忘忽憶

         方省己物 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只是無虛妄 凡聖等心 本來心法元自備足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84.僧問 如何是道

   溈山禪師云 無心是道

   僧云 某甲不會

   溈山云 會取不會底好

   僧云 如何是不會的

   師云 衹汝是 不是別人

   復云 今時人 但直下體取不會底 正是汝心 正是汝佛 若向外得一知一解

   將為禪道 切沒交涉 名運糞入 不名運糞出 汙汝心田 所以道不是道。



85.雲門上堂

   舉一則語 教汝直下承當 早是撒屎著爾頭上也

   直饒拈一毛頭 盡大地一時明得 也是剜肉作瘡

   雖然如是 也須是實到這田地始得 若未 且不得掠虛 卻須退步向自己腳根下

   推尋看 是甚麼道理 實無絲髮許與汝作解會 與汝作疑惑 況汝等且各各當人

   有一段事 大用現前 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 便與祖佛無別 自是汝諸人信根淺薄

   惡業濃厚 突然起得如許多頭角 擔鉢囊千鄉萬里受屈作麼 且汝諸人有甚麼不

   足處 大丈夫漢阿誰無分 獨自承擔 尚猶不著便 不可受人欺瞞取人處分

   才見老和尚開口 便好把特石驀口塞 便似屎上青蠅相似 鬬咂將去

   三個五個聚頭商量 苦屈兄弟 古人一期為汝諸人不奈何

   所以垂一言半句通爾入路 知是般事 拈放一邊 自著些子筋骨

   豈不是有少許相親處 快與快與 時不待人

   出息不保入息 更有甚麼身心閑別處用 切須在意 珍重。



86.棗樹問僧 近離甚處

  僧云 漢國

  樹云 漢國天子還重佛法也無

  僧云 苦哉 賴值問著某甲 問著別人則禍生

  樹云 作甚麼

  僧云 人尚不見有 何佛法可重

  樹云 闍梨受戒來多少時

  僧云 二十夏

  樹云 大好不見有人 便打。



87.第二代保壽參前保壽 令參父母未生已前 如何是你本來面目 如此數年

   不能省悟 一日別保壽行腳去

   壽云 汝且住當有證入 令作街坊 忽於鬧市中見二人相爭

   一人勸云 你輩得如此無面目

   壽於言下大悟。



88.無業國師 商州上路人

   母聞空中曰 寄居得否 覺乃有娠 生而有光滿室 出家後講經律

   並涅盤般若等論 及見馬祖 祖器之

   乃問 巍巍堂堂其中無佛

   師於是問曰:三乘等學 某初知其宗旨 常聞禪門即心是佛 實未能曉

   祖云 即今未曉底心即是佛 更無別佛

   又問 如何是祖師密傳的心印

   祖云 大德正鬧在 且去別時來

   師 才出

   祖召 大德

   師回首

   祖云 是甚麼

   師便頓悟 乃禮拜。

   無業禪師涕淚悲泣地說: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



89.石鞏問西堂 你還捉得虛空嗎

   堂以手撮虛空一下

   鞏云 你不會捉

   堂云 師兄作麼生捉

   鞏云 你近前來

   堂近前

   鞏遂扭堂鼻孔云 恁麼捉虛空始得。



90.潭州漸源仲興禪師 打道吾後 隱於中院 經三年

   忽聞童子念觀音經 至 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 忽然大省

   遂焚香遙禮曰 信知先師遺言終不虛發 自是我不會 卻怨先師。



91.寺主問 汝名拾得 因豐干拾得汝歸 汝畢竟姓個甚麼

   拾得放下掃帚 叉手而立

   主再問 拾得拈掃帚掃地而去 。



92. 宏智禪師:

    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

    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

    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絕待而自得。

    得處不屬情。須豁蕩了無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隨垢相。箇處歇得。

    淨淨而明。明而通。便能順應。

還來對事。事事無礙。飄飄出岫雲。濯濯流澗月。

一切處光明神變。了無滯相。的的相應。函蓋箭鋒相似。

    更教養得熟體得穩。隨處歷歷地。絕稜角勿道理。似白牯貍奴恁麼去。

    喚作十成底漢。所以道。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93.僧問四禪禪師 古人有請不背 今請和尚入井還去也無

   禪云 深深無別源 飲者消諸渴。



94.僧問九峰 祖祖相傳 當傳何事

   峰云 釋迦慳 迦葉富

   僧云 如何是釋迦慳

   峰云 無物予人

   僧云 如何是迦葉富

   峰云 國內孟嘗君

   僧云 畢竟傳底事作麼生

   峰云 百歲老兒分夜燈。



95.華嚴經 世法即佛法 佛法即世法

          莫於佛法中分別世間法 世間法中分別佛法。



96.定上座

   定上座,初參臨濟,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濟下禪床擒住,

   師擬議。

   濟與一掌,

   師佇思。

   傍僧曰:「定上座何不禮拜?」

   師方作禮,忽然大悟。



97. 宏智禪師:

    通一線有應世對機底眼。的的不墮。萬緣埋沒不得。月下水風度松。

    光影不我混。音聲不我休。蕭然能應。超越不羈之像果耳。

    分流隨事。恰恰不乖。猶是透脫塵網。未到本家。

    休歇餘緣。坐空塵慮。默而昭淨而照。虛而容廓而應。

    不與外塵作對。了了地獨靈。到箇田地。方識阿祖。



98.僧問智門 如何是佛

   門云 踏破草鞋赤腳走

   僧云 如何是佛向上事

   門云 柱杖頭上挑日月。



99.石頭希遷禪師:

   竺土大仙心 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 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 支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 迴互不迴互 迴而更相涉 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 聲元異樂苦 暗合上中言 明分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 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動搖 水溼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 鼻香舌鹹醋 然依一一法 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 尊卑用其語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 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 當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 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 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 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近遠 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 光陰莫虛度



100.雲光法師坦率自怡不事戒律。

    誌公謂曰。出家何為。

    光曰 吾不齋而齋。食而非食。

    後招報作牛拽車於泥中。

    誌公召曰 雲光。

    牛舉頭。

    公曰 何不言拽而非拽。

    牛墮淚號咷而逝。



101.楞嚴經云。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我不見物。何不見我不見物處)。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見我不見物處。此見非對物有。見非物有。離物存見)。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見我不見之地。自然無見。見問無跡。不汝而誰)

    ○(主意直明向上。旨明雙離物見)。總結(人境俱奪)。



102.宏智禪師:

    上堂僧問。如何是大功一色。

    師云。全超無影像。不墮古今機。

    僧云。如何是正位前一色。

    師云。與十方法常平等。在一切處能嚴然。

    僧云。萬象森羅同一印。全身遍界露堂堂。

    師云。真箇恁麼即得。

             

103.真歇和尚示眾云。

    情境不透。見覺不圓。高低偏枯。便有向背。蓋取捨揀擇過患未盡。識相流注。

    若一念混密淨盡。承當任運現成。不須管帶。命脈自斷。四大自脫。明明歷歷。

    照體廓然。魔佛俱掃。甚麼處更得迷悟生死一絲頭來。

    出家兒灰念枯坐。索性打教脫脫落落。盡底劃斷。將破皮袋殼漏子衣單下。

    子細點撿。不可開眼受瞞去也。

    臘月三十日眼光落地。紛然失路。過在今時參究不徹。



104.石鞏慧藏禪師  一日在廚作務次。

    祖問曰。作什麼。

    曰 牧牛。

    祖曰。作麼生牧。

    曰一迴入草去。便把鼻孔拽來。

    祖曰。子真牧牛。



105.日西天國王。問波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答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答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答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答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答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曰身。處世名人。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心即開悟。

    所以道無內外。法無彼此。只為眾生日用而不知。背覺合塵。流浪生死。

    貪嗔邪見之所使耶。



106.大珠慧海禪師:

    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要。

    師云。你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皆放下。

          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

          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但歇一切攀緣。

          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閡。

          不被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法。心無諍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閡。名為道人。

          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捨一法。名為大乘人。

          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繫。

          名為佛慧。

          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解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

          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107.藥山惟儼禪師一日在石上坐次。

    石頭問曰 汝在這裏作麼。

    師曰 一切不為。

    曰 恁麼即閒坐也。

    師曰 若閒坐即為也。

    曰。汝道不為。且不為箇什麼。

    師曰 千聖亦不識。

    頭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祗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108.芙蓉楷上堂。

   法身者理妙言玄。頓超終始之患。諸仁者。莫是幻身外別有法身麼。

   莫即幻身便是法身麼。若也恁麼會去。盡是依他作解。蒙昧兩岐。

   法眼未得通明。

   不見僧問夾山。如何是法身。

   山云 法身無相。

   問 如何是法眼。

   山云 法眼無瑕。

   所以道吾云。未有師在。

   忽有人問老僧。如何是法身。羊便乾處臥。

                 如何是法眼。驢便濕處尿。

   更有人問 作麼生是法身。買帽相頭。

            作麼生是法眼。坑坎堆阜。

   若點撿將來。夾山祇是學處不玄。如流俗閨閤裏物不能捨得。

   致使情關固閉識瑣難開。

   老僧今日若不當陽顯示。後學何以知歸。勸汝諸人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諸見若盡。昏霧不生。自然智鑑洞明。更無他物。

   諸人還會麼。良久云。珠中有火君須信。休向天邊問太陽。



109.問:四大從何而有。

    洛浦禪師云:湛水無波,漚因風激。

    問 漚滅歸水時如何。

    師云:不渾不濁,魚龍任躍。



110.張拙秀才參石霜 ,

    霜問:秀才何姓。

    曰:姓張名拙。

    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

    公忽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111.  宏智禪師:

     肘後符能應一切事。

     頂門眼自照獨脫身。

    雙收雙放。無中無外。大千與我同出。三世自然超過。空洞無際。真照孤明。

    箇時影像俱盡。盡不得底。幽靈絕待。生滅莫得。到此田地。廓落亡依。

    緣塵不染。箇時境界密合。函蓋箭鋒。恰恰無爽。游戲三昧。便屬底人受用。

    頂眼肘符。是衲僧傳授一段事。十成體取。



112.問:如何離得生死?

    洛浦云:一念忘機,大虛無玷。

    問 如何是道?

    師曰:存機猶滯跡,去杌卻通途。

    問:如何是一大藏教收不得者。

    師曰:雨滋三草秀,片玉本來輝。

    問:一毫吞盡巨海,於中更復何言。

    師曰:家有白澤之圖,必無如是妖怪。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

    師曰:日月並輪輝,誰家別有路。

    曰:恁麼則顯晦殊途,事非一概。

    師曰:但自不亡羊,何須泣歧路。

    問:學人擬歸鄉時如何?

    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曰:恁麼則不歸去也。

    師曰:庭前殘雪日輪消,室內遊塵遣誰掃?



113.問:諸佛未出世時如何?

    鄆州四禪禪師云:王宮絕消息。

    問:出世後如何?

    師云:榮枯各不同。



114.問:學人擬看經時如何?

    天蓋山幽禪師曰:既是大商,何求小利。

    問:對境不動時如何。

    師曰:邊防雖有令,不是太平年。



115.投子感溫禪師遊山見蟬蛻,

    侍者問曰:殼在這裡,禪向甚麼處去也?

    師拈殼就耳邊搖三五下,作蟬聲,

    侍者於是開悟。



116.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陝府天福禪師曰:黃河無滴水,華嶽總平沈。



117.智閒禪師:

    鄧州南陽香嚴寺智閒禪師。依大溈究涅槃之理。

    溈曰。我不問汝平生卷冊上記得底學解。汝未出母胞胎。東西不辨時。

          何者是汝自己。

    師懵然。久之進數語。

    溈並不許。

    嚴曰。卻請和尚道。

    溈曰。吾道於汝何益。限二日道得。契。則記汝。

    嚴歸堂遍閱所集。無一語堪對。嘆曰。畫餅不充飢。遂焚之曰。此生不學佛法。

    且作箇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泣辭而去。

    一僧問何往。嚴舉前話云。下山歇去。僧曰南陽香嚴寺古基在。兄可結茅。

    吾化米給汝。嚴後治基芟草。聞瓦礫擊竹作聲。大悟。熏沐遙禮謝云。

    和尚大慈。恩逾日月。當時若為我說。何有今日耶。



118.僧問:如何是禪?

    新羅國百巖禪師曰:古塚不為家。

    問:如何是道?

    師曰:徒勞車馬迹。

    問:如何是教?

師曰:貝葉收不盡。

    又云:四十九年成露布

          五千餘軸盡言銓

          妙明一句威音外

          折角泥牛雪裡眠



119.楞伽經 羅婆那王復更思惟

    一切諸法 性皆如是 唯是自心分別境界 凡夫迷惑不能解了

    無有能見 亦無所見 無有能說 亦無所說 見佛聞法 皆是分別

    如向所見 不能見佛 不起分別 是則能見。



120.問:久久尋源,為何不見?

    吉州禾山師陰禪師曰:為步數太多。

    問:恁麼則不覓去也。

    師曰:還同避溺而投火。



121.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永安善靜禪師曰:異境靈松,睹者皆羨。

    問:見後如何?

    師曰:葉落已枝催,風來不得韻。



122.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三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祖曰:何更求解脫乎?

    信於言下大悟。



123.四祖謂融禪師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住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124. 宏智禪師:

         道游環中。至虛忘像。淨極自明。明唯自照。

         向塵境未作 根門未痕底處。妙得生滅流轉之跡泯矣。

         獨據造化之本。其間絲髮影事俱不受。唯證相應。

         從此一擊。大千路開。物物頭頭。渾是我放光說法處。

         身分百億。獨照而神。殊不墮名色裏。圓應無功。鑑淨而涵。谷虛而答。

         初不累於見聞也。真自在無礙游戲三昧。若恁麼體得。何往不利焉。

     

    125.長爪梵志索世尊論議。謂世尊曰。

         我與世尊論義。我義若墮。我自斬首。

         世尊曰 汝義以何為宗。

         志曰 我以一切不受為宗。

         世尊曰 是見受否。

         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謝世尊。

         弟子曰。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

         志曰。我寧於有智人前斬首。不於無智人前得勝。

         乃嘆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麤。是見不受。負門處細。

         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

         回至世尊前云。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謝世尊。

         佛言。我佛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

         證阿羅漢。

         天衣懷和尚頌云。是見若受破家門。是見不受共誰論。

                         匾擔驀折兩頭脫。一毛頭上現乾坤。



    126. 相國裴休居士:

         希運禪師初於嶺南黃檗山捨眾入大安精舍。混迹勞侶。掃灑殿堂。

         公入寺燒香。

         主事祇接。因觀壁畫。

         乃問。是何圖相。

         主事對曰。 高僧真儀。

         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

         主事無對。

         公曰。此間有禪人否。

         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

         公曰。可請來詢問得否。

         於是遽尋檗至。公覩之欣然 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

         今請上人代醻一語。

         檗曰。請相公垂問。

         公舉前話。

         檗 朗聲曰。裴休。

         公應 諾。

         檗曰。在甚麼處。

         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曰。吾師真善知識也。

 

    127.常禪師參六祖。

        祖問。從甚麼處來。欲求何事。

        曰 學人近往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

        未決狐疑伏望和尚垂慈攝受。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似於吾。與汝證明。

        常曰。到彼三月未蒙開示。為法切故獨入方丈禮拜。

        哀請問如何是某本心本性。

        曰 汝見虛空否。

        對曰 見。

        彼曰 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 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 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

        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

        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 

        乞和尚誨示令無凝滯。

        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

            無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128.大珠和尚示眾曰。

        諸人幸自好箇無事人。苦死造作要擔枷落獄作麼。每日至夜奔波道。

        我參禪學道。解會佛法。如此轉無交涉也。只是逐聲色走。有何歇時。

        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我從此一時休去。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

        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寶藏。

        但自子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

        心性本來清淨。

        故華嚴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又淨名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去。莫久立。珍重。

        大眾久而不散。

        珠曰。諸人何故在此不去。貧道已對面相呈。還肯休麼。有何事可疑。

        莫錯用心枉費氣力。若有疑情一任諸人恣意早問。

        時有僧問。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體三寶。

        曰。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

        即是一體三寶。

        經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

        名為佛滅度。喻如嗔時無喜。喜時無嗔。唯是一心。實無二體。本智法爾。

        無漏現前。如蛇化為龍不改其鱗。眾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

        性本清淨不待修成。

        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無滯應用無窮。無始無終。利根頓悟用無等等。

        即是阿耨菩提。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法身。

        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

        隨處立名智用無盡。名無盡藏。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

        萬法歸如。名如來藏。

        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又云。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法不歸如也。

        維摩座主問。經云。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

        彼師所墮。汝亦隨墮。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謗於佛。毀於法。不入眾數。

        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請禪師明為解說。

        珠曰。迷徇六根者。號之為六師。心外求佛。名為外道。

        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墮三惡道。

        汝若能謗於佛者。是不著佛求。

        毀於法者。是不著法求。

        不入眾數者。是不著僧求。終不得滅度者。

        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禪悅之食。

        又問。般若經云。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

        又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通會。

        前後人說皆云。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為說。

        曰。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

        愛水浸潤為濕生。倏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

        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俱空。名度眾生也。

        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129.清涼法眼和尚示眾云。

        出家人但隨時及節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古今方便不少。

        不見石頭和尚因看肇論云。會萬物為己者其惟聖人乎。

        佗家便道。聖人無己 靡所不己。

        有一片言語。喚作參同契。末上云。竺土大僊心。無過此語也。

        中間也只隨時說話。

        上座。今欲會萬物為己去。蓋盡大地無一法可見。

        佗又囑人云。光陰莫虛度。

        適來向上座道。但隨時及節便得。若也違時失候。即是虛度光陰。

        於非色中作色解。上座。於非色中作色解即是違時失候。

        且道色作非色解還當不當。

        上座。若恁麼會。便是沒交涉。正是癡狂兩頭走。有甚麼用處。

        上座。但守分。隨時過。



    130.僧問英州大容殊禪師 如何是禪

        曰:秋風臨古渡 落日不堪聞

        云 不問這個蟬

        曰:你問那蟬

        云 祖師禪

        曰:南華塔畔松陰裡 飲露飲風又更多。



    131.天皇和尚問石頭。

        離却定慧。以何法示人。

        頭云。我遮裏無奴婢。離箇甚麼。

        曰 如何明得。

        頭云 汝還撮得虗空麼。

        曰 與麼則不從今日去也。

        頭曰 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曰 某甲不是那邊人。

        頭云 我早知汝來處。

        曰 和尚何得贓誣於人。

        頭云 汝身見在。

        曰。雖然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

        頭云 汝道阿誰是後人。

        天皇從此有省。



    132.石門獻蘊禪師初問青林如何用心得齊於諸聖

        林仰面良久曰:會麼

        云 : 不會

        曰:去 無子用心處

        師禮拜乃契悟 更不他遊 遂作園頭 一日歸侍立次

        林曰:子今日作甚麼來 云種菜來

        曰:遍界是佛身 子向甚麼處種

        云 : 金鋤不動土 靈苗在處生

        林忻然 來日入園喚 蘊闍梨

        師應 喏

        林曰:剩栽無影樹 留與後人看

        云 若是無影樹 豈受栽邪

        曰:不受栽且止 你曾見他枝葉麼

        云:不曾見

        曰:既不曾見 爭知不受栽

        云 : 衹為不曾見 所以不受栽

        曰:如是如是。



    133.僧問廣德周禪師 波浪之中如何得妙

        德云 橈棹不施兼底脫 往來終不借浮囊。



    134.居士曰:老漢有一語問上人 語契則開疏 如不契即請卻還新豐

        問:古鏡已磨時如何

        曰:照天照地

        問 : 未磨時如何

        曰 :黑如漆

        居士曰:卻請還山。

        舜即馳歸舉似聰禪師 聰為代語

        舜即趍問曰:古鏡未磨時如何

        聰曰:此去漢陽不遠

        問 :磨後如何

        曰:黃鶴樓前鸚鵡州。



    135.僧問梁山 如何是空劫以前事

        山云 擊動乾坤鼓 時人聽不聞。



    136.僧問東京天寧楷和尚 師唱誰家曲 宗風嗣阿誰

        寧曰:金鳳夜棲無影樹 峰巒才露海雲遮。



    137.大洪山報恩禪師謁投子

        子問 天明也未

        云 明矣

        曰:明則捲簾

        師從之  忽然開悟

        白 投子

        子印之。



    138.灌溪參末山尼了然禪師

        問 如何是末山

        師曰:不露頂

        問 如何是末山主

        師曰:非男女相

        溪乃喝曰:何不變去

        師曰:不是神 不是鬼變個甚麼

        溪於是服膺。



    139.太原孚上座在楊州孝先寺講涅槃經。有禪者阻雪在寺。因往聽講。

        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喫茶。

        白曰。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

        禪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

        孚曰 如此解說何處不是。

        曰 請座主更說一遍。

        孚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

        曰 不道座主說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然如是。禪德當為我說。

        曰 座主還信否。

        孚曰 焉敢不信。

        曰。若如是。座主暫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

        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孚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門。

        禪者曰 阿誰。

        孚曰 某甲。

        禪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 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麼醉酒臥街。

        孚曰。禪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

        禪者曰。且去。來日相見。

        孚遂罷講遍歷諸方。久在雪峰有大聲譽。後歸揚州。被陳尚書留在宅供養。

        一日謂尚書曰。來日講一遍大涅槃經報答尚書。書致齋茶畢。

        孚遂陞座。良久揮尺一下云。如是我聞。乃召尚書。

        書應 諾。

        孚云 一時佛在。便乃脫去。



    140.血脈論:

         若欲直會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更無別語。



    141.黃蘗禪師 不應緣之時 不可言其有無。正應之時亦無蹤跡。



    142.首山念和尚上堂。

        汾陽昭和尚出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曰 龍袖拂開全體現。

        云 未審師意如何。

        曰 象王行處絕狐蹤。

        昭於言下大悟。遂提起坐具顧視大眾云。

        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禮拜歸眾。時葉縣省和尚作首座。纔退便問。

        昭兄。汝適來見箇甚麼道理便與麼道。

        曰  正是我放身捨命處。

        省便休。



    143.僧問德山緣密圓明禪師

        問 佛未出世時如何

        曰:河裡盡是木頭船

        問 出世後如何

        曰:這頭踏著那頭掀。



    144.龍潭和尚問天皇。

        某甲自到來。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皇曰。自汝到來。吾未曾不指示汝心要。

        曰 何處指示。

        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

            何處不指示汝心要。

        龍潭佇思間。

        皇曰 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

        龍潭當下開悟。乃復問如何保任。

        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 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145.僧參華林善覺禪師,方展坐具

        師曰:緩緩!

        曰:和尚見甚麼?

        師曰:可惜許 磕破鐘樓。

        其僧從此悟入。



    146.南泉參百丈惟政和尚

        丈問 從上諸聖還有不為人說底法麼

        泉云 有

        丈云 作麼生是不為人說底法

        泉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丈云 說了也

        泉云 某只與麼 和尚作麼生

        丈云 我又不是善知識 爭知有說不說

        泉云 某甲不會

        丈云 太煞與汝說了。



    147.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

        入於三昧。

        文殊乃白佛云。何此女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

        文殊遶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云。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

        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網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網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敕網明出。

        網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雲居祐頌云。百千文殊出不得。網明不費纖毫力。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天衣懷頌云。文殊托上梵天。網明輕輕彈指。

                     女子黃面瞿曇。看佗一倒一起。



    148.大乘入楞伽經

        分別不生不滅 何以故

        不起有無分別相故

        所見外法皆無有故

        了唯自心之所現故。



    149.西山亮座主參馬祖,

        祖問: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是否?

        師曰:不敢!

        祖曰:將甚麼講?

        師曰:將心講。

        祖曰:心如工技兒,意如合技者,爭解講得!

        師抗聲曰:心既講不得,虛空莫講得嗎?

        祖曰:卻是虛空講得。

        師不肯,便出。將下階,

        祖召曰:座主!師回首。

        祖曰:是甚麼?師豁然大悟。便禮拜。

        祖曰:這鈍根阿師,禮拜作麼?

        師曰:某甲所講經論,將謂無人及得,

        今日被大師一問,平生功業,一時冰釋。禮謝而退。



    150.京兆尸利禪師

        問石頭 如何是學人本分事

        頭曰:汝何從吾覓

        曰:不從師覓 如何即得

        石頭曰:汝還曾失嗎

        師乃契會厥旨。



    151. 大乘入楞伽經: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

        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名自證聖智行相。

        云何名一乘行相?謂得證知一乘道故。

        云何名為知一乘道?謂離能取所取分別,如實而住。

        大慧!此一乘道惟除如來,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



    152. 大乘入楞伽經: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有三乘,不說一乘?」

        佛言:「大慧!聲聞緣覺,無自般涅槃法,故我說一乘。

        以彼但依如來所說調伏遠離,如是修行而得解脫,非自所得;

        又彼未能除滅智障及業習氣,未覺法無我,未名不思議變易死,

        是故我說以為三乘。若彼能除一切過習,覺法無我,是時乃離三昧所醉,

        於無漏界而得覺悟已,於出世上上無漏界中修諸功德,

        普使滿足獲不思議自在法身。」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天乘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諸乘我所說。

        乃至有心起,諸乘未究竟,彼心轉滅已,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為攝愚夫故,說諸乘差別。

        解脫有三種,謂離諸煩惱,及以法無我,平等智解脫。

        譬如海中木,常隨波浪轉;聲聞心亦然,相風所漂激。

        雖滅起煩惱,猶被習氣縛;三昧酒所醉,住於無漏界。

        彼非究竟趣,亦復不退轉,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悟;聲聞亦如是,覺後當成佛。



    153.羅山和尚曾問石霜。

        起滅不停時如何。

        霜云。直須寒灰枯木去。

              一念萬年去。

              函蓋相應去。

              全清絕點去。

        山不契。

        卻往巖頭處如前問。

        巖頭喝云是誰起滅。

        山於此有省。



    154.雲門有時云。

        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

        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

        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細點檢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



    155.歸宗惲和尚。

        僧問截水停輪時如何。

        曰磨不轉。



    156. 六祖壇經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

        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却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157.法華經: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與我等無異



    158.楞伽經:

        大慧 如我所說諸法無我,以諸法中無有我性,故說無我。非是無有諸法自性,

        如來句義應知亦然。

        大慧,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非無自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159.楞伽經:

         善達於妄計 緣起則不生

         由見於緣起 妄計則真如

         若滅妄計性 是則壞法眼

 

    160.雲居道膺禪師

        曾令侍者送褲與一住庵道者。

        道者曰:“自有娘生褲。”竟不受。

        師再令侍者問:“娘未生時著個甚么?”

        道者無語。後遷化有舍利,持似於師。

        師曰:“直饒得八斛四斗,不如當時下得一轉語好。”

       

     161.黃檗禪師:

         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 但莫住有為法 出言瞬目 盡同無漏 。



    162.峻極和尚。

        僧問如何是大修行底人。曰 擔枷帶鎖。

        云 如何是大作業底人。

        曰 修禪入定。

        僧無語。

        極乃云。你問我善。善不從惡。你問我惡。惡不從善。

        所以道。善惡如浮雲。起滅俱無處。

        僧於言下契悟。

        後破灶墮聞云。我子會盡諸法無生。



    163.僧問雲峰。

        巔山巖崖還有佛法也無。

        峰云 有。

        僧云 如何是巔山巖崖佛法。

        曰 猢猻倒上樹。



    164.懷讓禪師

        南嶽初參六祖時,

        祖問:「什麼處來?」

        南嶽答:「嵩山來。」

        祖復問:「什麼物恁麼來?」

        南嶽罔措,於是執侍八年方省前話,

        乃對六祖云:「懷讓會得當初來時和尚接某甲之語。」

        祖云:「爾作麼生會?」

        南嶽云:「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云:「還可修證否?」

        南嶽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祖云:「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 

                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並在汝心,不須速說。」

      

    165. 溈山同仰山禪師師牧牛次。

        溈曰。此中還有菩薩也無。

        師曰 有。

        溈曰。汝見那個是。試指出看。

        師曰。和尚疑那個不是。試指出看。

        溈山便行。



    166.普賢觀經: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是名第一懺悔。



    167.有小師耽源行腳回 于馬祖前 畫個圓相 就上拜了而立

        祖曰 汝莫欲作佛否

        曰 某甲不解捏目

        祖曰 吾不如汝

        耽源不對。



    168.德山和尚長講金剛經為業。後聞南方禪宗大興。罔措其由。

        遂罷講散徒攜疏鈔南遊。先到龍潭。

        纔跨門便問。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潭曰 子親到龍潭。

        山乃禮拜而退。至夜入室侍立更深。

        潭曰 子何不下去。

        山遂珍重揭簾而出。見外面黑。卻回云 外面黑。

        潭乃點紙燭度與。

        山方接次。

        潭便吹滅。

        山於此忽然大悟。便禮拜。

        潭曰 子見箇甚麼便禮拜。

        山云 某甲自今已後更不疑著天下老和尚舌頭。

        至來日龍潭上堂云。可中有箇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

        佗時後日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

        山遂取疏鈔於法堂前。將一炬火提起云。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

           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將疏鈔便燒。於是禮辭。



    169. 洛浦元安禪師上堂: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尋常向諸人道,任從天下樂欣欣,

        我獨不肯。欲知上流之士,不將佛祖言教貼在額頭上,如龜負圖,

        自取喪身之兆。鳳縈金網,趍霄漢以何期。直須旨外明宗,莫向言中取則。

        是以石人機似汝,也解唱巴歌。汝若似石人,雪曲也應和。

        指南一路,智者知疏。」



    170.韶州海禪師初見六祖問。即心即佛。願垂指喻。

        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海信受。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171.唐‧雲居道膺禪師:

        若是知有底人,自解護惜,終不取次,十度發言,九度休去。

        為甚麼如此?恐怕無利益。體得底人,心如臘月扇子,直得口邊醭出。

        不是強為,任運如此。

 

    172.僧辭 趙州曰:甚處去

        曰 諸方學佛法去

        師豎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三千里外 逢人不得錯舉

        曰:與麼則不去也

        師曰:摘楊花 摘楊花。



    173.黃檗禪師

        若不向自心中悟 雖至成佛 亦謂之聲聞佛

        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 不於心法上悟 雖歷劫修行 終不是本佛。



    174.越山和尚初參雪峰而染指。後因閩王請於清風樓上齋 坐久。

        舉目忽賭日光。豁然頓曉。而有偈曰。

        清風樓上赴官齋。此日平生眼豁開。

        方信普通年遠事。不從蔥嶺付將來。

        歸呈雪峰。峰然之。

        僧問 如何是佛身。

        曰 汝問那箇佛身。

        云 釋迦佛身。

        曰 舌覆三千界。

        臨終時集眾示偈云。

        眼光隨色盡。耳識逐聲消。還源無別旨。今日與明朝。



    175.龐居士偈曰。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聖賢。了事凡夫。

        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

        無相法身豈有二。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176.水潦和尚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的的意。

        祖乃當胸蹋倒。

        師大悟。起來拊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

                只向一毛頭上一時識得根源去。

        乃作禮而退。

        師後告眾云。自從一喫馬師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蔣山泉和尚云。忽然瞥地。更是好笑。



    177.師住西堂。後有一俗士問:

        有天堂地獄否?

        師曰:有。

        問 有佛法僧寶否?

        師曰:有。

        更有多問 盡答有。

        問:和尚恁麼道莫錯否?

        師曰:汝曾見尊宿來邪?

        曰: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

        師曰:徑山向汝作麼生道?

        曰:他道一切總無。

        師曰:汝有妻否?

        曰:有!

        師曰:徑山和尚有妻否?

        曰:無!徑山和尚道無即得。

        俗士禮謝而去。



    178.黃檗禪師一日捏拳曰:天下老和尚 總在這裡

        我若放一線道 從汝七縱八橫

        若不放過 不消一捏。

        僧問 放一線道時如何

        師曰 七縱八橫

        曰:不放過 不消一捏時如何

        師曰:普。



    179.黃檗禪師

       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 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

       若都不說 則墮慳貪 不為眾生 溥捨妙道

       遂設方便 說有三乘 乘有大小 得有淺深 皆非本法

       故云 唯有一乘道 餘二則非真

       然終未顯一心法 故招迦葉同法座 別付一心 離言說法

       此一枝法令別行 若能契悟者 便至佛地矣。



    180.長慶大安禪師參百丈問曰:

       學人欲求識佛 何者即是

       丈曰:大似騎牛覓牛

       師曰:識得後如何

       丈曰:如人騎牛至家

       師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 不令犯人苗稼

       師自茲領旨 更不馳求。



    181.黃龍南和尚示眾。

       舉永嘉禪師道。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諸上座。那箇是游底山川。那箇是尋底師。那箇是參底禪。那箇是訪底道。

       向淮南兩浙廬山南嶽雲門臨濟而求師訪道。

       洞山法眼而參禪。是向外馳求。名為外道。

       若以毗盧自性為海。般若寂滅智為禪。名為內求。

       若向外求走殺汝。

       若住於五蘊內求則縛殺汝。

       是故禪者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實非虛。

       不見道 內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

       瞥然與麼去兮月落西山。更尋聲色兮何處名邈。



    182.  楞伽經:

           理需頓悟 乘悟併消

           事需漸除 因次地盡



    183.長沙和尚因竺尚書問。

       蚯蚓斬為兩段。兩頭俱動。未審佛性在阿那頭。

       曰 莫妄想。

       書云 爭奈動何。

       沙曰 會即風火未散。

       再謁長沙禪師。師喚尚書。

       書應 喏。

       沙曰 不是尚書本命元辰。

       書云 不可離卻即今祇對。別有第二箇主人公也。

       沙曰 喚尚書作至尊得麼。

       書云 與麼則總不祇對。和尚莫是弟子主人公否。

       沙曰。非但祇對與不祗對時。從無始劫來是箇生死根本。

       乃示偈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184.大梅和尚示眾云。

       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

       若欲識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

       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如。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蒲花柳絮。竹針麻線。



    185.鹽官和尚問座主蘊何經論。

       云 華嚴經。

       曰 華嚴經有幾種法界。

       主云 略而言之有四。廣說則重重無盡。

       鹽官豎起拂子曰。遮箇是第幾種法界中收。

       主良久。

       官曰。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下去。



    186.宏智禪師:上堂

       僧問。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時如何。

       師云。文彩未痕初。消息難傳際。

       進云。一步密移玄路轉。通身放下劫壺空。

       師云。誕生就父時。合體無遺照。

       進云。理既如是。事又作麼生。

       師云。歷歷纔回分化事。十方機應又何妨。

       進云。塵塵皆現本來身去也。

       師云。透一切色。超一切心。

       進云。如理如事。又作麼生。

       師云。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

       進云。入市能長嘯。歸家著短衫。

       師云。木人嶺上歌。石女溪邊舞。

       僧禮拜。

       師乃云。淨照而神。明見本來之性。

               虛通而妙。常觀自在之身。

               卓卓無依。靈靈絕待。

               綿綿長存也。得名無量壽。

               如如持久也。故號不動尊。

               非有非無。不老不死。瑩若金波之破夜。湛如玉井之涵秋。

               唯證相應。言傳不到。只如正相應底時節有麼生。

               良久云。還相委悉麼。萬年松徑雪深覆。一帶峰巒雲更遮。



    187.宏智禪師:上堂。

       一點靈然不覆藏。明明老蚌夜吞光。

       箇時撥轉機輪也。體用由來總不妨。

       問 如何是借功明位。用在體處。

   師云。光在體時常湛湛。體含光處卻靈靈。

   進云。如何是借位明功。體在用處

   師云。紛擾擾時常隱隱。鬧嘈嘈處卻閑閑。

   進云。夜月有輝含古渡。白雲無雨裹秋山。

   師云。邯鄲學唐步。

   師乃云。青山不用白雲朝。白雲不用青山管。

           雲常在山山在雲。青山自閑雲自緩。

   諸禪德。若恁麼體得方知道。借功明位 . 用在體處。

                             借位明功。體在用處。

                             體用無私。方乃唱道。

   且道。作麼生是體用無私底時節。

         水向竹邊流出綠。風從華裏過來香。



188.宏智禪師: 冬至日上堂。

   陰陽爻象此為宗。殺活機頭看變通。玉女退身功後位。木人引步異中同。

   一塵不受能虛廓。萬像無遺卻混融。借得因緣成現用。玲瓏八面盡家風。



189.宏智禪師:上堂

     生不為有。動與寂隨。滅不為無。處與智共。

   所以道。如鏡照像。像非外緣。如珠發光。光還自照。

   因緣有所不到。生死有所不及。

   正恁麼時。如何體悉。夜半烏兒頭戴雪。天明啞子抱頭歸。



190.宏智禪師:上堂

   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三世如來。相授此印。

   石人放意臥煙寒。玉女搖頭看曉信  參。

  

191.宏智禪師:解夏上堂。

   十五日已前。頭上不著七寶冠。

   十五日已後。腳下掣斷五色線。

   頭上不著七寶冠。正坐不見坐。

   腳下掣斷五色線。正去不見去。

   正當十五日。覷破兩頭。

   直得君臣道合。父子氣和。

   琉璃殿上。玉女搖頭。明月堂前。石人撫掌。

   退一步也。萬仞崖前撒手。

   進一步也。百尺竿頭轉身。

   生滅去來。動靜出沒。只在箇時撮聚。許多機要。放行把住。總在我儂。

   且道。正恁麼時如何還會麼。先行不到猶迷己。末後纔過又借功。



192.宏智禪師:上堂

   萬木寒悴。此箇不凋。

   三春敷榮。此箇不變。

   居二儀之前。處諸緣之後。

   魔外紛紛擾擾。與之同事。在其間周而有餘。

   佛祖哆哆和和。與之同身。於裏許默而無作。

   爾動也我自靜。爾寂也我自行。

   欲同而不得同。欲異而不得異。

   只如出沒之原底。且作麼生辨。

   還會麼。休詢造化誰持柄。向道因緣我見根。



193.宏智禪師:上堂

   默默相投時節。燈燈不斷光明。其間著腳渾無地。望盡玉壺連底清。



194.宏智禪師:上堂

   劫前運步。世外橫身。

   真證不可以言傳。

   妙契不可以意到。

   正恁麼時。

   虛淨斂氛。白雲向寒巖而斷。

   靈光破暗。明月隨夜舡而來。

   所以道。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且道。如何行履。偏正不曾離本位。無生那涉語因緣。



    195.宏智禪師:上堂。

   三十三人不得而為師。二十八代不得而稱祖。

   衲僧家。識得本命元辰。敢開恁麼大口。

   且道。如何體悉。

   親到劫前空四壁。自然體盡見全身。



196.宏智禪師:

   教中道。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

   一佛身既滿法界。只如千佛身。著在什麼處。

   還相委悉麼。音聲不凝調和樂。光影相容互照燈。



197.宏智禪師:上堂。

   說禪說道。虛空釘橛。

   體妙體玄。矢上加尖。

   若也三際斷四大空。

   上無攀仰。下絕己躬。

   內無繫蟻之絲。外無聚蠅之糝。

   淨裸裸赤洒洒。正恁麼時。是箇什麼。



198.宏智禪師:

   小參僧問。靈雲悟桃花意旨如何。

   師云。眼力不到處。靈雲卻合頭。

   僧云。正是青天白日。

   師云。靈雲見處作麼生。

   僧云。一見桃花未免眼中著屑。

   師云。上座眼裏還有筋也無。

   僧云。而今不打這鼓笛。

   師云。瞎驢趁大隊。

   僧云。只如玄沙。為甚麼道。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

   師云。箇是衲僧迴互底時節。

   僧云。也是臘月扇子。

   師乃云。靈雲見桃花悟道。盡道即物契神。託事顯理。是甚麼說話。

           到這裏。拈卻一切眼。放下一切身。通身恁麼來。徹底恁麼見。

           方與自己心通。萬象體合。是他道。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迴葉落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諸兄弟。是渠三十年恁麼做爾。若今日肯休肯歇。肯放肯捨。常教豁豁地。

   第一莫將來。將來不相似。便能騎聲跨色。超見越聞。

   一切處自在。一切處透脫。一切處應現。一切處圓成。

   何處更有一絲毫隔礙來。

   所以 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果。

   若是恁麼時節。豈不是脫然。向如幻三昧中。恰恰相應去。

   不只是眼見色恁麼。耳聞聲恁麼。乃至根根塵塵。大大小。皆悉恁麼。

   豈不見石頭和尚道: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若向這裏。透脫根塵。洞明法界。彼即是此。此即是彼。更無往來相。

   箇是回互底時節。

   只如不爾依位住。又且如何。長者長短者短。高者高下者下。

   所以道。春色無高下。花枝自短長。

   玄沙為甚麼道 。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箇是影草探竿。

   且道。畢竟如何。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199.宏智禪師:

       小參僧問。上無攀仰。下絕已躬時如何。

       師云。普天匝地。

       僧云。處處相逢去也。

       師云。爾甚麼處撞著來。

       僧云。萬象之中。全身獨露。

       師云。且道。撥萬象不撥萬象。

       僧云。兩頭俱劃斷。裏許自通同。

       師云。直和裏頭。也須推倒。

       僧云。爭奈普天匝地。

       師云。須是天童始得。

       僧云。恰恰與和尚鼻頭相拄。

       師云。只箇恰恰也不消得。

       僧云。空疏萬象去也。

       師云。空它作麼。

       僧云。畢竟如何。

       師云。天童今日直難分疏。

       僧云。騎牛步行。把鉏空手。

       師云。是恁麼卻較些子。

       師乃云。真實到處。廓落無依。更喚甚麼。作十方壁落。

               更喚甚麼作。三世機緣。一塵不受。法法同體。人人同心。

               只箇自受用身。十方無不周遍。既知周遍盡。法法頭上。佛佛心中。  

               具足本體。更有甚麼事來。只者一塵。也是爾本體。也是爾本心。

               也是爾本相。也是爾本智。

               所以道。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若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諸兄弟。是須恁麼。爾還曾空得心緣來麼。還曾空得身相來麼。

               爾若空得盡。不只是空。那時靈靈歷歷地。虛中明白。

               若恁麼時不是空了底時節。底也如是。表亦如是。

               在塵也如是。在法也如是。無有諸佛不如是。無有眾生不如是。

               眾生也具足如是。諸佛也具足如是。眾生放得落。諸佛提得起。

               是以諸佛與眾生。同身共命。只箇一念元同法界。

               所以道。上無攀仰。下絕已躬。直是磊磊落落。浩浩蕩蕩。

               正恁麼時。作麼生體悉。言語道斷。非去來今珍重。



    200.瑞巖彥和尚問巖頭。如何是本常理。

       巖頭曰 動也。

       曰 動時如何。

       頭曰 不是本常理。

       彥沈思良久。

       頭曰。肯即未脫根塵。不肯即永沈生死。

       彥遂領悟。後謁夾山。

       山問 甚麼處來。

       曰 臥龍來。

       山云 來時龍還起未。

       彥乃顧視之。

       山曰 灸瘡上更著艾爝。

       曰 和尚又苦如此作甚麼。

       山便休。



    201. 兜率從悅禪師   上堂  

       始見新春  又逢初夏  四時如箭  兩曜如梭   

       不覺紅顏  翻成白首  直須努力  別著精神 

       耕取自己田園   莫犯他人苗稼 

       既然如是  牽犁拽耗  須是雪山白牛始得 

       且道鼻孔在甚麼處 

       良久曰   叱  !  叱  !  



    202. 宏智禪師:

       廓而自靈。淨而自明。

       能普遍而無取照之功。能分曉而無緣想之累。

       出有無表。超思議情。唯證相應。不從人得。

       佛佛祖祖。葉葉花花。聯續底事也。

       應時不取相。照處不涉緣。

       便能堂堂不昧。只箇家風。處處現成。任君收拾。







    203. 宏智禪師:

       衲僧真實處。要在履踐。徹照淵源細中之細。混然明瑩。一色無痕。

       更須轉身過裏許始得。所以喚作能紹家業。

       機絲不掛。光影杳絕。就父一蹊。妙在體處。塵滓亡節類泯。知之不及。

       回頭取證。覷破髑髏。可中得了。便能出化。

       蘆花明月。古渡船開。玉線金針。   

       那時機轉。入世應緣。塵塵皆爾。法法無他。順風使帆。自然無礙矣。

 

    204.釋迦文佛:

       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

       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

 

  1. 太陽警玄禪師


   問 如何是無相道場

       梁山禪師指觀音云 這是吳處士畫

       師擬進語

       山急索云 這個是有相的 哪個是無相底

       師遂有省 便禮拜

       山云 何不道取一句

       師 曰 道即不辭 恐上紙墨

       山云 此語上碑去在

       師獻偈

         我昔除機學道迷

         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辨古終難會

         直說無心轉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

         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

         夜放烏雞帶雪飛



    206.圓悟克勤禪師:

       此段事天人群生至於佛祖皆承威力。但以群靈雖蘊此而冥昧。枉受沉溺。

       佛祖達此而超證。迷悟雖殊其不思議一也。是故佛祖開示直指。

       莫不令一切含靈各各獨了自己本來圓具清凈妙明真心。

       更不留如許塵勞妄想計念知見。直向五蘊身田迴光返照。湛寂如如廓爾承當。

       明見此正性。此性即心。此心即性。浩浩作為應在六根門頭千變萬化。

       初不搖動故號常住本源。若達此本力用。所作無不透徹。須是截流而證。

       若踟躕動念則沒交涉也。唯是當人根性素來純靜深沉為最易為力。

       只略返照一透便可證入。古人謂此為無盡藏。亦名如意珠。亦號金剛寶劒。

       要深具信根信此不從他得。行住坐卧凝神寂照。凈倮倮地無間無斷。

       自然諸見不生。契此正體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無實無虗離名離相。

       即是當人本地風光本來面目也。

       古德所以揚眉瞬目拈槌豎拂行杖行喝微言妙句。

       百千億方便無不令人向此透脫。一才透得便深徹源。棄卻敲門瓦子。

       了無毫髮當情。三十二十年于中履踐。截斷路布葛藤。閑機破境翛然無心。

       乃安樂之歇場也。所以道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



    207.保寧仁勇禪師:

   上堂。從朝至暮。橫說豎說。其柰未曾動著他一毫毛。

   拈杖云。委悉麼。初三十一。中九下七。休問天岡河魁。說甚大吉小吉。

   劃一劃。下座。



208.雪峰舉。神楚闍梨問我。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

   我向伊道。如冰歸水。

    師云。是即是。某不與麼道。

   峰云。你作麼生。

   師云。如水歸水。



209.圓悟克勤禪師:

   大道正體不在混沌未分。及杳冥恍惚處亦不是。故作深邃隱蔽

   令人不可窮不可測量。蓋至明非明。至妙非妙。直下簡易。若是宿根純靜。

   聊聞舉著便知落處。更不向外馳求。向根腳下千了百當全體現成。

   乃至觸境遇緣悉皆透頂透底。坐得斷把得住作得主。終不取他人舌頭路布。

   及古今言教機境公案將為極則。是故從上作家唯只提持此段。

   要人自承當擔荷。豈曾更立堦梯地位漸次。如之若彼來。

   今時兄弟不道他全不用心。要是不得省力。具大根大器大機大用一聞千悟。

   徹骨徹髓痛領將去。才一蹉卻毫髮便入解會理路言詮意識根塵中去。

   所以脫他葯網不出。未免漠漠懷疑。便更下鈍工十年五載終莫能果決。

   尋常每勸兄弟須奮猛利心。棄卻從前學路得失窠臼。

   似向萬仞懸崖撒手拌舍性命。從他氣息一點也無。如大死底人。

       餉間蘇醒起來謾你不得也。卻為已到腳蹋實地處。寬若太虗明如杲日。

       更不消造化一切自圓成。二六時中與千聖交參。俱為殊勝奇特脫灑。

       信口開信腳行。更疑箇甚。豈不見古宿指人 . 道由悟達。法離見聞。

       若也真的悟去。更憂甚佛不解語。切須向日用中不起異見。

       放教胸中灑灑落落。打辦精神自覰見。久之須有信入處。若只守閑閉眉合眼。

       要參露柱燈籠。也須知有佛種性底終不向死水裡折倒。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210.圓悟克勤禪師:

   初機晚學乍爾要參。無捫摸處。先德垂慈令看古人公案。

   蓋設法系住其狂思橫計。令沉識慮到專一之地。

   驀然發明心非外得。向來公案乃敲門瓦子矣。

   只如龐居士問馬大師。不與萬法為侶底是什麼人。

   馬云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但靜默沉審然後舉看。攸久之間須知落處去。若以語言詮注。語言只益多知。

   無緣入得此箇法門解脫境界。諦信諦信。以悟為則勿嫌遲晚。



211.雲門匡真禪師:

   參須實參見須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

   若纖毫不實即落虗也。此實地乃三世諸佛所證歷代祖師所傳。

   惟此一實謂之腳蹋實地。初則須大悟。若只認門頭戶底 . 作窠窟 . 說路布 .

   立機境 . 照用取捨解會則不徹也。此透生死要徑。

   到臘月三十日。一千二百斤擔子須是自有力量荷負得行方可翛然獨脫。

   是故無業國師垂示。臨終之際若一毫凡聖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

   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古人以生死事大。是以訪道尋師決擇。豈可只學語言理會。古人公案下得三 

   五百轉好語便當得也。將知聰明黠慧皆為障道之本。要須冥然扣寂不怕放教

   身心如土木瓦礫。驀然翻卻業根種子便乃知非。見學佛學法如中毒藥相似。

   然後透出佛法乃體得本分事也。此非小緣就分。是久參之士尤宜放下。

   不擔著禪道。不輕毀上流。愈透徹愈低細。愈高明愈韜晦。作箇百不知百不

   會無用處底人。行不動塵言不驚眾。澹然安閑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于一切違順境界心不動搖志無改易。

   達磨謂之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切宜履踐純熟。以至古今作用機緣便七達八通

   亦不留在胸次。等閒蕩盪地觸著便轉捺著便動。拘牽惹絆不得。居千人萬人

   之中如無一人相似。不是強為。任運如此。更須如末后一語始得。參。





212.嚴頭和尚示眾云:

   夫大統綱宗中事須識句 若不識句 難作個話會

   甚麼是句 百不思時 喚作正句

   亦云居頂

   亦云得住

   亦云歷歷

   亦云惺惺

   亦云的的

   亦云佛未生時

   亦云得地

   亦云與麼時 將與麼時等破一切是非

   才與麼便不與麼 便轉轆轆地。



213.雲門匡真禪師: 上堂云。

   一言纔舉千差同轍。該括微塵猶是化門之說。若是衲僧合作麼生。

   若將祖意佛意這裏商量。曹溪一路平沈。還有人道得麼。道得底出來。

   時有僧問。如何是 超佛越祖之談。

   師云 餬餅。

   進云。這箇有什麼交涉。

   師云 酌然有什麼交涉。

       師乃云。爾勿可作了。見人道著祖師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道理 .

       爾且喚什麼作佛。喚什麼作祖。即說超佛越祖之談。便問箇出三界。

       爾把將三界來。有什麼見聞覺知隔礙著爾。有甚聲色法與汝可了。了箇什麼?。

       以那箇為差殊之見。他古聖勿柰爾何。橫身為物。道箇舉體全真

       物物覿體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什麼事早是相埋沒了也。

       爾若實未得箇入頭處。且中私獨自參詳。除卻著衣喫飯屙屎送尿。更有什麼事。

       無端起得如許多般妄想作什麼。更有一般底。如等閑相似。聚頭舉得箇古人話。

       識性記持妄想卜度道。我會佛法了也。秖管說葛藤取性過日。更嫌不稱意。

       千鄉萬里拋卻父母師資。作這去就。這箇打野榸漢。有什麼死急行腳去。

       以拄杖便趁下。



  214.雲門匡真禪師:

        問 十二時中如何體悉。

        師云。不難辨。

       進云。還有學人入頭處也無。

       師云。細看前話。



  215.雲門匡真禪師:

       問 靈山一會迦葉親聞。未審聞箇什麼句。

       師云。不避來鋒。速道速道。

      進云。是什麼句。

      師云。掣電之機徒勞佇思。





  216.雲門匡真禪師:

      師有時云。大用現前不存軌則。

     僧便問。如何是大用現前。

     師乃拈 拄杖高聲唱云。釋迦老子來也。

     舉傅大士頌云。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師云。是爾從向北騎一頭水牯牛到這裏。

     乃拈起拄杖云。不見道。千頭萬頭到這裏 但識取一頭。



  217. 臨濟和尚在黃檗會裏。

     因首座勉令問黃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檗遂與二十棒。如是三次問。每蒙賜棒。

     乃告辭首座曰。幸蒙慈悲令去問訊和尚。三度發問三度喫棒。

     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

     座曰。汝若去。須辭和尚了行。

     濟遂禮拜退。

     座先到黃檗處白曰。問話底後生甚是如法。已後為一株大樹蔭覆天下人去在。

     若來辭和尚。願垂提誨。

     濟乃辭黃檗。

     檗曰。汝向高安灘頭大愚處去。必為汝說。

     濟到大愚。愚問甚麼處來。

     云 黃檗來。

     曰 黃檗有何言句。

     濟遂舉前話。復問云 不知過在甚處。

     愚曰。黃檗與麼老婆心。為汝得徹困。更來遮裏問有過無過。

     濟於言下大悟云。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大愚扭住曰。遮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却言黃檗佛法無多子。

     汝見箇甚麼道理。速道速道。

     濟於大愚肋下築三拳。

     愚托開曰。汝師黃檗。非干我事。

     濟回黃檗。

     檗見來乃曰。遮漢來來去去。有甚了期。

     濟云。只為老婆心切。遂舉前話。

     檗曰。遮大愚老漢饒舌。作麼生得佗來。

     濟云 要佗來作麼。

     檗曰 待佗來痛與一頓。

     濟云。說甚麼待佗來。即今便喫。隨後便掌。

     黃檗曰 遮風顛漢却來遮裏捋虎鬚。

     濟便喝。

     檗曰 侍者引遮風顛漢參堂去。



 218.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丈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

     老人云。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

     因學人問 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云 不落因果。後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代一轉語。

     遂問云。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云 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云。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乞依亡僧事例。

     丈令維那白眾云食後送亡僧。食後丈領眾至山後巖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乃依法火葬。

     丈至晚上堂。舉前因緣。

     黃檗便問。古人錯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箇甚麼。

     丈云 近前來與汝道。

     檗遂近前與丈一掌。

     丈拍手笑云。將謂胡鬚赤。更有赤鬚胡。



 219. 王常侍一日治事次米胡至。

     侍乃舉筆示之。

     米曰 還判得虗空麼。

     侍乃擲下筆。入宅更不相見。

     米胡致疑。

     明日憑華嚴和尚置茶筵次

     設問。昨日米胡有何言句便不相見。

     侍云 師子齩人 韓獹逐塊。

     米纔聞。遽出朗笑曰。我會也。我會也。

     侍云。會即不無。你試道看。

     米云 請常侍舉。

     侍乃豎起一隻筯。

     米云 遮野狐精。

     侍云 遮漢徹去也。

     大溈喆云。米胡雖然如是。且只得一橛。常侍云 遮漢徹去。大似看樓打樓。

     大溈即不然。常侍雖是箇俗漢。筆下有生殺之權。米胡是一方善知識。

     要且出佗圈䙡不得。當時待佗擲下筆。但向道我從來疑著遮漢。

 

 220. 石霜性空和尚。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曰。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出得此人。即答汝西來意。

     僧曰 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亦為人東語西話。空喚沙彌拽出死屍著。

     沙彌即仰山。

     山後舉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

     源咄云。癡漢。誰在井中。

     山又問溈山。如何得六根門頭各各頓去。

     溈曰。若悟了。根無不頓。

     曰 祇如性空和尚道。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如何出得。又作麼生。

     溈曰 我有箇方便出得。

     曰 未審和尚如何出得。

     溈召 慧寂。

     山應 喏。

     溈曰 出了也。

     仰山於此有省。住仰山後謂眾曰。我耽源處得名。溈山處得地。





 221. 泐潭準和尚因侍者告辭。遂掇筆書偈云。

     鳥窠吹布毛。老婆為侍者。

     今古道雖同。寶峯不然也。

     二月三月時。和風滿天下。

     在處百花開。遠近山如畫。

     岐路春禽喧。高巖春水瀉。

     頭頭三昧門。虗明周大野。

     好箇真消息。書送汝歸舍。

     衲僧末後句。噓~是何言歟。



 222. 天柱慧和尚

     因僧問。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

     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麼生。

     曰 某甲不會乞師指示。

     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良久云 會麼。自己分上作麼生。干佗達磨來與未來作麼。

     佗家來。大似賣卜漢。見汝不會。為汝錐破。

     卦文纔生。吉凶盡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僧問 如何是解卜底人。

     曰 汝纔出門時便不中也。





 223. 晦堂和尚示眾云。

     若也單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無足。

     若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無眼。

     據此二人。十二時中常有一物蘊在胷中。物既在胷。不安之相常在目前。

     既在目前。觸途成滯。作麼生得平穩去。

     祖不言乎。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224. 真淨和尚開堂示眾云。

     問話且止。祇知問佛問法。殊不知佛法來處。且道從甚麼處來。

     乃垂下一足云。昔日黃龍親行此令。十方諸佛無敢違者。

     諸代祖師一切賢聖無敢越者。無量法門一切妙義。

     天下老和尚舌頭始終一印無敢異者。無異即且止。印在甚麼處。還見麼。

     若見非僧非俗無徧無黨。一一分付。

     若不見。而我自收。遂收足。

     乃喝云。兵隨印轉。將逐符行。佛手驢脚生緣老。好痛與三十棒。

     而今會中莫有不甘者麼。

     若有。不妨奇特。

     若無。新長老謾汝諸人去也。

     故我大覺世尊昔日於摩竭陀國十二月八日明星現時豁然悟道。

     大地有情一時成佛。

     今有釋子沙門克文於東震旦國大宋筠陽城中六月十三日赫日現時

     悟箇甚麼。以拂子畫一畫云。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225. 三角和尚。

     僧問 如何是三寶。

     曰 禾麥豆。

     云 學人不會。

     曰 大眾欣然奉持。



 226. 虎丘紹隆禪師

     一日入室,克勤禪師問:「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舉拳再問:「還見麼?」

     師答曰:「見。」

     克勤禪師又說:「頭上安頭。」

     紹隆禪師言下得悟。

     克勤禪師喝斥:「見箇什麼?」

     師答:「竹密不妨流水過。」

     克勤禪師點了點頭,肯定紹隆禪師的契悟,

     隨後任命紹隆禪師為藏主虎丘紹隆禪師。   

   

 227. 佛鑑和尚示眾。

     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州以兩手作流水勢。

     其僧有省。

     又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不取於相。見於不動去。

     法眼云。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 旋嵐偃嶽本來常靜。江河競注元自不流。

     其或未然。不免更為饒舌。天左旋。地右轉。古往今來經幾徧。

     金烏飛。玉兔走。纔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

     江河波渺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云。諸禪德。還見如如不動麼。



 228. 保唐和尚因杜相公問。

     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 無念 莫妄三句法門是否。

     曰 然。

     公曰 此三句是一是三。

     曰 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公曰 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妄乎。

     曰 從女者是也。

     公曰 有據否。

     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公聞疑情盪焉。



 229. 烏窠和尚因侍者會通一日欲辭。

     乃問汝今何往。

     云。某甲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

     云 如何是和尚此間佛法。

 鳥窠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侍者因此大悟。

 

 230. 白雲端和尚示眾云。

     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來也。向一莖草上便現瓊樓玉殿。

     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縱有玉殿瓊樓却被一莖草葢却。

     且道作麼生得汗出去。

     良久云。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臺。



 231.投子青和尚: 

     師云。洪鐘在架。任扣擊以成聲。明鏡當臺。儘媸妍而自露。

     故云 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休云問答者稀。莫道知音者少。

 溈山屢用此機。勘辨諸方黃口衲子。

 山又云。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  

     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泞無礙。喚他作道人。

 亦名無事人。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

 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

 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仰山復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溈指燈籠曰 大好燈籠。

 仰曰 莫只這便是麼。

 溈曰 這箇是甚麼。

 仰曰 大好燈籠。

 溈曰 果然不見。

 溈山仰山恁麼問答。何止田中一句而少知音。插地酬時逾難近傍。

 故玄沙老漢放沒底誺。待與踏倒。正意恐墮功勳及涉春意。

 作麼生得恰好去。是須記取南山語。鏤骨銘肌共報恩。





 232.仰山問 百千萬境 一時來作麼生

 溈山云 青不是黃 長不是短 諸法各住自位 非干我事

     仰山乃作禮。



 233.湛堂準和尚 初參真淨

 淨問 近離甚處

 準云 大仰

 淨云 夏在甚處

 準云 大溈

 淨云 甚處人事

 準云 興元府

 淨展手云 我手何似佛手

 準罔措

 淨云 適來祇對一一靈明天真 及乎道個佛手 便成窒礙 且道病在甚處

 準云 某甲不會

     淨云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



 234. 雲門和尚 

 從古至今 只是一段事  無是無非 無得無失  無生與未生 

 古人到這裡放一線道 有出有入 若是未了的人 扶籬摸壁 依草附木 

 或教他放下  又打入莽莽蕩蕩然處去

 若是得底的人 二六時中不依一物 若露一機一境 作麼生摸索他

 

 235.五祖法演禪師嘗云

 若說心說性 便是惡口

     又云 貓有歃血之功 虎有起屍之德

     所謂驅耕夫之牛 奪飢人之食 若不如是 盡是弄泥團漢。



 236.五祖法演一日謂圓悟曰 你也盡好 只是有些病痛

悟曰 不知有甚麼病

    祖曰 禪忒多

    悟曰 本為參禪 因甚麼卻嫌人說禪

    祖曰 但只尋常說話多少好

續有僧問 因甚麼嫌人說禪

祖曰 惡情悰便是。





 237.大慧杲禪師云

如今兄弟 做功夫不省者 過在於何 只為要去明他

只如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 總不得 且作麼生明

    是你將一轉語去明他 得麼? 永明他不得

古人忒殺直截 自是你不肯去直截處行 可謂只為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238.大慧杲禪師

    於曹洞宗旨 盡得其趣 授受之際 皆臂香 表不忘付授

師自謂曰 禪有傳受 豈佛祖自證自悟之法 棄之 。





239.曹山示眾曰。

僧家在此等衣線下。理須會通向上事。莫作等閑。若也承當處分明。

即轉他諸聖。向自己背後。方得自由。若也轉不得。直饒學得十成。

    却須向他背後叉手。說什麼大話。若轉得自己。則一切粗重境來。

皆作得主宰。假如泥裏倒地。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問藥山曰。三乘教中。還有祖意也無。

    答曰 有。

    曰 既有。達磨又來作麼。

答曰 只為有。所以來。

豈非作得主宰。轉得歸自己乎。

如經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言劫者滯也。謂之十成。亦曰斷滲漏也。只是十道頭絕矣。不忘大果。

故云 守住躭著。名為取次承當。不分貴賤。

我常見叢林。好論一般兩般。還能成立得事麼。此等但是說向去事路布。

汝不見南泉曰。饒汝十成。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也大難事。到此直須子細。始得明白自在。不論天堂地獄餓鬼畜生。

但是一切處不移易。元是舊時人。只是不行舊時路。

若有忻心。還成滯著。若脫得揀什麼。

古德云。只恐不得輪迴。汝道作麼生。

只如今人。說個淨潔處。愛說向去事。此病最難治。

若是世間粗重事。却是輕。淨潔病為重。只如佛味祖味。盡為滯著。

先師曰。擬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齋。

且喚什麼作味。只是佛味祖味。纔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

即今三羯磨時。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貪嗔癡。雖難斷。却是輕。

    若也無為無事淨潔。此乃重無以加也。祖師出世。亦只為這個。亦不獨為汝。

今時莫作等閑。狸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禪有道。如汝種種馳求覓佛覓祖。

    乃至菩提涅槃。幾時休歇成辦乎。皆是生滅心。所以不如狸奴白牯。

兀兀無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惡因果。

但饑來喫草。渴來飲水。若能恁麼。不愁不成辦。

不見道。計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牽犂拽耒。得此便宜。始較些子 . 不見彌勒阿閦及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喚作無慚愧懈怠菩薩。

    亦曰變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麼生。大須子細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侵他不得。恁麼體會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

    饒今成佛成祖去。也只這是。便墮三塗地獄六道去。也只這是。雖然沒用處。

    要且離他不得。須與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變易。

    若作主宰不得。便是變易也。

    不見永嘉云。莽莽蕩蕩招殃禍。問如何是莽莽蕩蕩招殃禍。

    曰 只這個總是。

    問曰 如何免得。

    曰 知有即得。用免作麼。但是菩提涅槃。煩惱無明等。總是不要免。

       乃至世間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變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禍為不小。

       因什麼如此。只為變易。若不變易。直須觸處自由始得。



240.雲居祐和尚示眾。

    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 庭前栢樹子。

    僧云 和尚莫將境示人。

    州云 我不將境示人。

    僧云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 庭前栢樹子。

    奇哉。古聖垂一言半句。可謂截斷聖凡門戶。直示彌勒眼睛。今昔無墜。

    眾中異解多途。商量非一。埋沒宗旨。錯判名言。

    或謂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或謂山河草木物物皆是真心顯現。何獨庭前栢樹子乎。

    塵毛瓦礫都是一法界中重重無盡理事圓融。

    或謂庭前栢樹子纔舉。便直下薦取敵體全真。擬議之間早落塵境。

    須是當人作用。臨機相見。或棒或喝。或擎起拳頭衣袖一拂。

    遮箇眼目如石火電光相似。或謂庭前栢樹子更有甚麼事。

    趙州直下為人實頭說話。饑來喫飯困即打眠。動轉施為盡是自家受用。

    如斯見解似粟如麻。皆是天魔種族外道邪宗。

    但取識情分別。用心取捨強作知見。口耳相傳誑惑於人。貴圖名利。

    是何業種。玷瀆祖風。何不遊方徧歷求善知識決擇身心。略似箇衲僧。

    古來自有宗門師範。我佛心宗釋梵諸天拱手敬信。三賢十聖罔測其由。

    乃舉拂子云。若向遮裏悟去。山河大地與汝同參。

復顧左右云。道林爭敢壓良為賤。







241.洞山禪師與密師伯,到龍山問訊。

    老僧云:「此山無路,闍黎從何處來?」

    師云:「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

    老僧云:「我不從雲水來。」

    師云:「和尚住此山,多少時邪?」

    老僧云:「春秋不涉。」

    師云:「和尚先住,此山先住?」

    老僧云:「不知。」

    師云:「為甚麼不知?」

    老僧云:「我不從人天來。」

    師云:「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

    老僧云:「我見兩箇泥牛鬪入海,直至於今絕消息。」

師始具威儀禮拜。





242.龍牙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洞山禪師云 待洞水逆流 即向汝道

    龍牙始悟厥旨。



243.欽山與巖頭雪峰坐次 師行茶來

    欽山乃閉目

    洞山禪師云 什麼處去來

    欽山云 入定來

師云 定本無門 從何而入。



244.瑞鹿遇安禪師

將示寂,有嗣子蘊仁侍立,

師乃說偈示之:

不是嶺頭攜得事,

豈從雞足付將來。

自古聖賢皆若此,

非吾今日為君裁。」付囑已,

澡身易衣,安坐,令舁棺至室。

良久,自入棺。

經三日,門人啟棺,

睹師右脅吉祥而臥,四眾哀慟。

師乃再起,陞堂說法,訶責垂誡:

此度更啟吾棺者,非吾之子。」言訖,復入棺長往。





245.道全問洞山禪師

    如何是出離之要

    師云 闍黎足下煙生

    全 當下契悟。



246.洞山師問僧 世間何物最苦

    僧云 地獄最苦

    師云 不然 在此衣線下 不明大事 是名最苦。



247.天衣懷和尚示眾云。

    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作麼生說箇分別底道理。

    老僧試為分別看。四面是山。中間是僧堂.佛殿.厨庫.三門。

    遮裏是法堂。上是天。下是地。僧是僧。俗是俗。作麼生說箇第一義。

    若向遮裏明得去。穿取維摩老子鼻孔。

    若也不會。且待阿逸多出世。



248.問 十二時中 如何行履 即得與道相應

    徑山禪師云 取捨之心成巧偽。



249.問 承教有言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如何是無住本

    徑山禪師云 形興未質 名起未名。



250.因開井 被沙塞住泉眼

    徑山師云 泉眼不通被沙塞

   道眼不通 被甚麼礙

    僧無對

師自代云 被眼礙。



251.白雲端和尚示眾云。

昔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訶大迦葉。次第流傳毋令斷絕。

    至于今日。大眾。若是正法眼藏。釋迦老子自無分將箇甚麼分付。將箇甚麼流傳。

    何謂如此。況諸人分上各各自有正法眼藏。每日起來是是非非分南分北。

    種種施為盡是正法眼藏之光影。

    此眼開時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羅萬象只在面前。不見有毫釐之相。

    此眼未開時盡在諸人眼睛裏。

    今日已開者不在此限。

    有未開者。山僧不惜手為諸人開此正法眼藏看。

    乃舉手豎兩指云。看看。若見得去。事同一家。

    若也未然。山僧不免重說偈言。

    諸人法眼藏。千聖莫能當。為君通一線。光輝滿大唐。

    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法華雖恁道。無句得商量。

    大眾。既滿口道了。為甚麼却無句得商量。乃喝云。分身兩處看。



252.靈隱清聳禪師 福州人 初參徑山禪師

    師指雨謂云 滴滴落在上座眼裡

    清聳初不喻旨 後因閱華嚴感悟

承師印可。





253. 淨名云

    但以眾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 滅唯法滅

    又此法者 各不相知 

    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

 

  1. 仰山禪師上堂法語云:


    汝等諸人,各自迴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

    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甚麼是處!

    亦如人將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輔貨賣,只擬輕重來機。

    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裏是雜貨鋪。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

    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

    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

    師曰:“齧鏃擬開口,驢年亦不會。”

    僧無對。

    師曰:“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

    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邪?

    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采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

    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

    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

    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

    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

    汝豈不見溈山和尚云: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255.仰山一日坐次。有僧來禮拜。山不顧。

    僧問。和尚還識字麼。

    山云。隨分。

    僧乃左旋一匝。云。是甚麼字。

    山於地上書箇十字。

    僧右旋一匝。云。是甚麼字。

    山乃改十字作卍字。

    僧又畵○此相。以兩手托起。如修羅擎日月勢。云是甚麼字。

    山畵圓相圍却[○@卍]字。

    僧乃作樓至勢。

    山云。如是。如是。善自護持。善哉。善哉。好去。僧乃禮謝。騰空而去。

    時有一道者見。後經五日。

    問山。

    山云。汝還見否。

    者云。吾見其僧騰空而去。

    山云。此是西天羅漢。特來探吾宗旨。

    者云。某甲雖覩此種種三昧。不辨其理。

山云。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覺海變為義海。體同名異。

      然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總別不離隱身三昧也。



256. 百丈問師曰︰「汝撥爐中有火否﹖」

    師撥之,曰︰「無火。」

    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曰︰「汝道無,這個呢﹖」

    師由是發悟,禮謝,陳其所解。

    丈曰︰「此乃暫時歧路耳。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

    本來心法原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257.司馬頭陀自湖南來,

    謂丈曰:『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

    丈曰:『老僧住得否?』

    陀曰:『非和尚所居。』

    丈曰:『何也?』

    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

    丈曰:『吾 眾中莫有人住得否?』

    陀曰:『待歷觀之。』

    時華林覺為第一座,丈令侍者請至。問曰:『此人如何?』

    陀請謦欬一聲,行數步。陀曰:『不可。』

    丈又令喚師,師時為典座。

    陀一見乃曰:『此正是溈山主人也。』

    丈是夜召師入室,囑曰:『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

    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而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

    丈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

即指凈瓶問曰:『不得喚作凈瓶,汝喚作甚麼?』

    林曰:『不可喚作木梡也。』

丈乃問師,師踢倒凈瓶便出去。

    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也。』

    師遂往焉。

 

258.蜆子和尚居無定所。自印心於洞山。混俗閩川。

    常日沿江岸採掇鰕蜆以充腹。暮即臥東山白馬廟紙錢中。

    居民目為蜆子和尚。華嚴靜和尚聞之欲決真偽。先潛入紙錢中。

    深夜蜆子歸。

    靜扭住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遽答曰。神前酒臺盤。



259. 宏智禪師:

    諸佛諸祖無異證。俱到箇歇處。三世斷萬機寂。直下無絲毫許對者。

    佛靈自照。妙徹根源。識得底裏盡。分身應事。門門放光。物物現影。

    便知道。盡自箇裏流出。百草頭一切處。了無則箇與我作因作緣。

    通身徹底恁麼去。

 

260. 宏智禪師:

    法法自然。妙超語路。見成不間。乃至山林草木。未嘗不發揚此事。

    覷得破方知廣長舌相。處處藏縮不得。說者即是聽者。聽者即是說者。

    根塵融理智混。自他同心法一。更向甚麼處作分疏。

    雖然恁麼。透得目前。快須收拾歸來。作屋裏活計。始得穩坐。



261.宏智禪師 

    清淨無染是爾身。

    圓照無緣是爾眼。

    身中之眼。不涉根門。

    眼中之身。不是色聚。

    所以道。曾無如外智能證於如。

            亦無智外如為智所證。

    可謂 佛是法家底佛。

         法是佛家底法。

    衲僧到者裏。方知從佛口生。從法花生。得佛法分。

    還端的麼。兩頭俱坐斷。只箇古今人。當恁麼體取。



262.真歇清了禪師:上堂云。

    終日分別只是分別自心。堪笑念彼觀音力。畢竟還著於本人。

    黃頭老衲有理難伸。為什麼有理難伸。賊是家親。



263.真歇清了禪師示眾云。

命根斷底人驀然轉得來了日用全是本光逆順得失。

不見有一絲頭許出沒。應機得大自在。

    謂之隨順世緣無罣礙。既能常不昧。無閒斷。

    一念通身恁麼去。猶恐落在肯重。未得十成。

    更須轉取舊時光彩。得到無辨處。巧妙向背淨盡都忘。

    方知不動步常在屋裏。

    但忘教似枯木石頭牆壁瓦礫。絕知絕解。自然虛明歷歷。

無一絲毫特地費心力處。珍重。





264.石頭禪師 :

   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

   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惟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265. 五祖演和尚    

   僧問 如何是佛。

   云 肥從口入。

   問 祖意教意是同是別。

   云。人貧智短。馬瘦毛長。

 

266.五祖法演禪師至白雲端禪師處

   遂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問

   雲叱之

   師領悟

   獻投機偈曰

    山前一片閒田地

    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

    為憐松竹引清風

   雲特印可

   未幾 雲至語師曰 有數禪客自廬山來 皆有悟入處 教伊說

   亦說得有來由 舉因緣問伊 亦明得 教伊下語亦下得 只是未在

   師於此大疑 私自計曰既悟了 說亦說得 明亦明得 如何卻未在

   遂參究累日 忽然省悟 從前寶惜一時放下 走見白雲 雲為手足舞蹈

   師亦一笑而已

   師後曰 吾因茲出一身白汗 便明得下載清風。



267.白雲守端禪師上堂

    古人留下一言半句

    未透時撞著鐵壁相似

    忽然一日覷得透後

    方知自己便是鐵壁

    如今作麼生透

    復曰 鐵壁 鐵壁。



268.楊歧方會禪師參慈明

   一日 明適出 雨忽作

   師偵之小徑

   既見 遂扭住曰 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 不說打去

   明云 監事知是般事便休 語未卒

   師大悟 即拜於泥途。



269.中丞盧航居士與圓通擁爐次

   公問 諸家因緣不勞拈出 直截一句請師指示。

   通厲聲揖曰 看火 。

   公急撥衣 忽大悟

   謝曰 灼然 佛法無多子

   通喝曰 放下著

   公應 喏喏。



270.黃龍新和尚示眾云。

   心外無法而法可明。法外無心而心可通。

   可通可明心法全宗。全其宗則法法皆宗。

   全其心則心心無心。心既無心直造其源。

   得其源則現大身而滿虗空中。

   現小身而纖塵不立。

   作麼生是纖塵不立。

   良久云。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271.黃龍道震禪師:

    依草堂 日取藏經讀之 一夕 聞晚參鼓 步出經堂 舉頭見月 遂大悟

   亟趨方丈 堂望見 即為印可。



272.法輪應瑞禪師:

   至雲居 會靈源和尚分座 為眾激昂

   師扣其旨 然以妙入諸經自負 源嘗痛劄之

   師乃引馬祖百丈機語 及華嚴宗旨為表

   源笑曰 馬祖百丈固錯矣 而華嚴宗旨與箇事喜沒交涉

   師憤然欲他住 因請辭 及揭簾 忽大悟 汗流浹背

   源見乃曰 是子識好惡矣 馬祖百丈 文殊普賢幾被汝帶累。



273.上封佛心才禪師:

    觀鄰案僧讀曹洞廣錄 至藥山採薪歸

    有僧問甚麼處來

    山曰 討柴來

    僧指腰下刀曰鳴剝剝 是個甚麼

    山拔刀作斫勢

    師忽欣然 摑臨案僧一掌

    揭簾趨出 衝口說偈曰

    徹 徹

    大海乾枯 虛空迸裂

    四方八面絕遮攔 萬象森羅齊漏泄



274.白雲端和尚示眾云。

    明明知道只是遮箇。為甚麼透不過。

    只為見人開口時便喚作言句。見人閉口時便喚作良久默然。

    又道 動轉施為開言吐氣。盡十方世界內無不是自己。

    所以道墮在途中。隱隱猶懷舊日嫌。

    豈不見雲門大師道。聞聲悟道。見色明心。

    遂舉起手云。觀音菩薩將錢來買餬餅。放下手云元來却是饅頭。

    又不見山僧在法華時甞有示眾云。

    無業禪師道。一毫頭聖凡情念未盡。未免入驢胎 馬腹裏去。

    大眾。直饒一毫頭聖凡情念頓盡。亦未免入驢胎馬腹裏去。

    瞎漢但恁麼看取。參。



275.楞伽經 :

          意成身有三種

          入三昧樂意成身

          覺法自性意成身

          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



276.法雲佛照杲禪師

     西來祖意 教外別傳非大根器 不能證入

     其證入者 不被言語文字所轉 聲色是非所迷

     亦無雲門臨濟之殊  趙州德山之異

     所以唱道者須明

     有語中無語 無語中有語

     若向這裡薦得 可謂

     終日著衣 未嘗掛一縷絲

     終日吃飯 未嘗咬一粒米

     直是喝佛罵祖 有甚麼過

     雖然如是

     欲得不遭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277.慧圓上座

     世業農 性椎魯 然勤渠祖道 堅坐不臥

    至東林 每以己事請問 朋輩見其貌陋 舉止乖疏 皆戲侮之

    一日行殿庭中 忽足顛而仆 了然開悟

    作偈 俾行者書於壁曰

    這一交 這一交

    萬兩黃金也合消

    頭上笠 腰下包

    清風明月杖頭挑



278.楞伽經:

     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 何者為四 謂

          觀察自心所現故

          遠離生住滅見故

          善知外法無性故

          專求自證聖智故

     若菩薩成此四法 則得名為大修行者



279.雲峯悅和尚因僧入室

    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所。

悅便喝。

僧茫然。

    悅問 趙州道甚麼。

    僧擬議。

    悅以拂子驀口打。



280.楞伽經:

     無始虛偽過習因滅

     了知外境自心所現

     分別轉依名為解脫

     非壞滅也。



281.楞伽經:

     寧起我見如須彌山

     不起空見懷增上慢



282. 定上座  在鎮州 齊回 到橋上歇 逢三人座主 

    一人問 如何是禪河深處須究底 

    定擒住 擬拋向橋下 

    時二座主  連忙救云  休休  是伊觸忤上座  且望慈悲

    定云  若不是二座主 從他窮到底去



283.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禪師,初參雲門。

    門問:「近離甚處?」

    師曰:「查渡。」

    門曰:「夏在甚處?」

    師曰:「湖南報慈。」

    門曰:「幾時離彼?」

    師曰:「八月二十五 。」

    門曰:「放汝三頓棒。」

    師至明日,却上問訊:「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不知過 在甚麼處?」

    門曰:「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

    師於言下大悟。

    遂曰:「他後向無人煙處,不蓄一粒米,不種一莖菜,接待十方往來,

            盡與伊抽釘拔楔,拈却灸脂帽子,脫却鶻臭布衫,教伊洒洒地,

            作箇無事衲僧,豈不快哉!」

    門曰:「你身如椰子大,開得如許大口。」師便禮拜。

    住後上堂:「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還得麼?

    你衲僧分上,到這裡須具擇法眼始得。祇如洞山恁麼道,也有一場過。

    且道過在甚麼處?

 

284.問學道何不向城邑聚落 要在山居

    弘忍禪師云 大廈之材本出幽谷 不向人間有也 以遠離人故 不被刀斧斫

    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為棟樑之用

    故知栖神幽谷 遠避囂塵 養性山中 長辭俗事目前無物 心自安寧。



285.裴鎮宛陵請黃蘗禪師至郡

    以所解一編示師 師接置於座 略不批閱

    良久乃云 會嗎

    裴云 不會

    檗云 若便恁麼會得 猶較些子 若也形於紙墨 何處更有吾宗。



286.投子道:

    爾但莫著名言數句。若了 諸事自然不著 即無許多位次不同。

    爾攝一切法,一切法攝爾不得。

    本無得失夢幻,如許多名目,不可強與他安立名字。

    誑唬爾諸人得麼,爾諸人問故所以有言,爾若不問,教我向爾道什麼即得。

    一切事,皆是爾將得來,都不干我事。



287. 泐潭英和尚云。

    問也無窮。答也無盡。問答去來於道轉遠。

    何故。況為此事直饒棒頭薦得不是丈夫。喝下承當未為達士。

    那堪更向言中取則句裏馳求。語路尖新機鋒捷疾。

    如斯見解盡是埋沒宗旨玷污先賢。於吾祖道何曾夢見。

    只如我佛如來臨般涅槃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大迦葉。

    迦葉遂付阿難。洎商那和修 毱多大士。諸祖相繼至於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語言。豈不是先聖方便之道。

    自是當人不信。却自迷頭認影。奔逐狂途。致使伶俜流浪生死。

    禪德。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向自己脚跟下褫剝究竟將來。

    可謂洞門豁開。樓閣重重十方普現海會齊彰。

    便乃凡聖賢愚山河大地以海印三昧一印印定。更無纖毫透漏。

    山僧如是舉唱。若是眾中有本色衲僧。聞之實謂掩耳而歸。笑破他口。

    大眾。且道本色衲僧門下 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云。天際雪埋千尺石。洞門氷折幾株松。

  

288.昔達磨謂二祖曰。

    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二祖種種說心。說性俱不契。

    一日忽然省得達磨所示要門。遽白達磨曰。弟子此回始息諸緣也。

    達磨知其已悟。更不窮詰。

    只曰。莫成斷滅去否。

    曰 無。

    達磨曰。子作麼生。

    曰  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達磨曰。此乃從上諸佛諸祖所傳心體。汝今既得。更勿疑也。



289.聖上問 如何是禪

    雲門禪師云 皇帝有敕 臣僧對 。



290. 龐居士

          無念清涼寺,蘊空真五台。

          對境心不垢,當情心死灰。

          妙理於中現,優曇空裡開。

          無求真法眼,離相見如來。

          若能如是學,不動出三災。



291.雲門禪師云

    彈指 生謦欬 揚眉瞬目 拈槌豎拂或即圓相 盡是撩鉤搭索

    佛法兩字未曾道著 道著 即撒屎撒尿。



292.雲門禪師云

    橫說竪說 菩提真如佛性 總是向下商量

    直得拈槌豎拂時節 亦是橫說竪說 對前頭猶較些子

    僧問 請師向上道 師云大眾久立 速禮三拜。



293.楞伽經:

           聖智三相

           無影像相

           一切諸佛願持相

           自證聖智所趣相



294.湛堂和尚云。

    禪和家。乍入眾時。初發心菩薩與佛齊肩。一年之外到佛腰邊。

    恰如箇琉璃瓶子相似。元初空裸裸地。淨潔潔地。

    却著了半瓶不淨潔底水。搖得來在裏面。丁丁當當只管響。

    忽然著本色人。向他道。爾這瓶子本自淨潔。

    却被這些惡水在裏面。又不滿秖管響。

    要得不響。須是依前傾出颺却蕩洗了。却滿著一瓶好水便不響。

    因甚不響。蓋謂滿了。



295.仰山和尚到東寺。

    寺問 汝是甚麼處人。

    曰 廣南人。

    寺曰 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是否。

    曰 是。

    寺曰  此珠如何。

    曰。黑月即隱。白月即現。

    寺曰  還將得來也無。

    曰  將得來。

    寺曰  何不呈似老僧看。

    山叉手近前曰。昨到溈山。亦被索此珠。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

    寺曰。汝真溈山之子。善能哮吼。

    譬如蟭螟蟲於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頭呌土曠人稀相逢者少。



296. 九峰普滿禪師

問僧:「近離甚處?」

曰:「閩中。」

師曰:「遠涉不易。」

曰:「不難,動步便到。」

師曰:「有不動步者麼?」

曰:「有。」

師曰:「爭得到此間?」

僧無對。

師以拄杖趁下。

 

297. 宏智禪師:

    學佛究宗家之妙。須清心潛神默游內觀。徹見法源。無芥蒂纖毫作障礙。

    廓然亡像。如水涵秋。

    皎然瑩明。如月奪夜。

    正恁麼也。昭昭不昏。湛湛無垢。本來如如。常寂常耀。

    其寂也非斷滅所因。

    其耀也無影事所觸

    虛白圓淨。曠劫不移 不動不昧。能默能知。

底處行步得穩。玉壺轉側。一撥機回。分身應世。

世界處所。差別境像。俱是自所建立。與我四大同出。何所礙焉。

    既一切不礙。彼我無異相。自他無別名。聲色叢中。飄飄超詣 歷歷相投。

    所以道。山河無隔越。光明處處透。當恁麼體取。



298. 宏智禪師:

田地靈明。曠古不易。企望不得邊際。丕平不受痕垢。

    向其間游踐。野雲倚山。家風閑淡。秋水著月。境界澄明。

的的到箇處所。便知心田法地。是萬像出生根源。種性不枯。花葉遍界。

所以道。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

 

299. 宏智禪師:

衲僧本有田地。清曠丕平。望絕崖岸。

在其間耕雲種月。明白虛廓。自家受用。或出或沒。任收任放。

直得二儀同其生成。萬象同其起滅。

崢崢嶸嶸。何所從來。寂寂寞寞。何所至向。

可謂虛空不可容納。大地不可擎載。妙存不得其形。至虛不得其名。

有無功盡。凡聖路絕。方有到家時節。

正恁麼時。得箇甚麼。萬頃眼寒清照雪。好看裏許力耕人。

 

300. 宏智禪師:

 履道底人。妙出言思。直下真實。自有肯路。

 又莫著道理。廓然淴合。月流諸水。風行太虛。

 自然不觸不礙。超彼照用。雖照無痕。雖用無跡。

 入三昧於諸塵。收萬象於一印。絕滲漏無走作。喚作了事衲僧。

 又須記取還家路子。雲盡天寒。秋疏山瘦。箇是本所住處。

 

301. 宏智禪師:

 道人行止。流雲無心。滿月普應。

 不為一切所留。歷歷在萬像中。卓卓出一頭地。

 隨緣遇觸。不染不雜。與彼同用。與我同體。

 言語不能為之傳。思惟不能為之到。

 超搖絕待。宛轉亡功。妙得於心識情量之外。途中受用。屋裏承當。

 了生死 出因緣。真見靈然元無所住。所以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處。





302. 宏智禪師:

 休歇也如大海受百川相似。無不到這裏一味。

 放行也如長潮乘疾風相似。無不來這畔同行。

 豈不是達真源底裏。豈不是得大用現前。

 衲僧家。隨機應變。恰恰恁麼。又幾曾立心想塵緣來。是須十成體取。

 

303. 宏智禪師:

 應變底眼。游世底身。虛而靈寂而照。萬象中出一頭地。

 不被塵土埋沒。不為夤緣繭絡。

 行空月出谷雲。無心而鑑。無私而作。為照明為潤澤。

 恁麼十成。脫得淨潔。用得蕭洒。喚作門裏出身。

 更須體取內紹家業底時節。

 空為座

 寂為舍。

 妙存非有。渠不帶緣。

 真照非無。渠不墮數。

 獨耀環中。湛圜量外。

 至游神御大方無隅。底處發機。自然得無礙變通受用也。

 

304. 宏智禪師:

 心本絕緣。法本無說。佛佛祖祖不獲已。

 向第二義門。有問答機警。就其間。剔撥一等鈍漢。

 所以德山道。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

 元是人人自到自肯。始有說話分。

 但直下排洗妄念塵垢。塵垢若淨。廓然瑩明。無涯畛 無中邊。

 圜混混光皎皎。照徹十方。坐斷三際。一切因緣語言。到此著塵點不得。

 唯默默自知。靈靈獨耀。與聖無異。於凡不減。

 元只是舊家一段事。何曾有分外得底。喚作真實田地。

 恁麼證底漢。便能應萬機入諸境。妙用靈通。自然無礙矣。





305.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保寧勇和尚云  鑊湯無冷處





306. 龍牙和尚道:  

 夫參學人 需透過祖佛始得 

 新豐和尚道 見祖佛言教 如冤家 始有參學分 

 若透不得 即被祖佛瞞去 

 時有僧問 祖佛還有瞞人之心也無

 牙云 汝道江湖還有礙人之心也無 

     又云 江湖雖無礙人之心 自有時人過不得

     所以江湖卻成礙人去 不得道江湖不礙人 

     祖佛雖無瞞人之心 自是時人透不得  祖佛卻成瞞人去也  不得道祖佛不瞞人 

     若透得祖佛過  此人即過卻祖佛  也須是體得祖佛意  方語向上古人同

     如未透得  儻學佛學祖 則萬劫無有得期  

     又問 如何得不被祖佛瞞去 

     牙云  直須自悟去 到這裡 須是如此始得



307. 四祖道信禪師:

    《觀無量壽經》云:

      諸佛法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

      略而言之,凡有五種:

           一者 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

           二者 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恆寂,萬惑皆如;

           三者 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

           四者 常觀身空寂 ,內外通同, 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

           五者 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308.本生和尚拈拄杖示眾云。

     我若拈起。汝便向未拈起時作道理。

     若不拈起。汝便向拈起時作主宰。

     且道老僧為人在甚處。

     時有僧出云。不敢妄生節目。

     曰  也知闍梨不分外。

     僧云。低低處平之有餘。高高處觀之不足。

     曰 節目上更生節目。

     僧無語。

     本生和尚曰。掩鼻偷香。空遭罪犯。



309.楞伽經:

      無明與愛業是則內鉤鎖        

      種子泥輪等如是名為外



310. 虎丘紹隆禪師上堂。

    目前無法。萬象森然。

    意在目前。突出難辨。

    不是目前法。觸處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不離見聞覺知。

    雖然如是。也須是踏著它向上關捩子始得。

    所以道。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佛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

    如是則不勞斂念。樓閣門開。寸步不移。百城俱到。

    驀拈拄杖劃一劃。云。路逢死蛇休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



311.清原和尚問石頭汝從甚麼處來。

     頭曰 曹溪。

     原乃拈拂子曰 曹溪還有遮箇麼。

     頭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

     曰 子莫曾到西天否。

     頭曰 若到即有也。

     曰 未在更道。

     頭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某甲。

     曰 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312.洞山禪師:

      一曰見滲漏

       機不離位 墮在苦海

     二曰情滲漏

       滯在向被 見處偏枯

     三曰語滲漏

       究妙失宗 機昧終始

      學者濁智流轉 不出此三種 子宜知之。



313.楞伽經:

      自心所現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現

     剎那相續變壞不停 如 河流 如種子 如燈焰 如迅風 如浮雲

      躁動不安 如猿猴

      樂不淨處 如飛蠅

      不知厭足 如猛火

      無始虛為習氣為因 諸有趣中流轉不停 如汲水輪

      種種色身威儀進止 譬如死屍咒力故行 亦如木人因機而動

      若能於此善知其相

      是名人無我智。



314. 天衣義懷禪師:

      光透日月 明暗不收

      智出凡聖 賢愚不歷

      所以道

      不用低頭 思量難得

    

    315.僧參法華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不契

        一日 忽於春月聞鶯聲 頓然開悟 遂續前偈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春至百花開 黃鶯啼柳上



316.芙蓉道楷禪師問

       佛祖言句 如家常茶飯 離此之外 別有為人處也無

       投子云 汝道寰中天子欶 還假堯舜禹湯也無

       師欲進語

       投子以拂子摵師口 云汝發意來 早有三十棒也

       師即開悟 再拜而行

       子云 且來闍梨

       師不顧

       子云 汝到不疑之地邪

       師即以手掩耳。



317.君 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虛

     臣 靈機宏聖道 真智利群生

     臣向君

       不墮諸異趣 凝情望聖容

     君視臣

       妙容雖不動 光燭本無偏

     君臣道合

       混然無內外 和融上下平



318.僧在房內念經

        雲居禪師隔窗問 闍黎念者是甚麼經

        僧曰 維摩經

        師云 不問維摩經 念者是甚麼經

        其僧從此得入。





    319. 空室智通道人:

   因看法界觀 頓有省 連做二偈

   一為:

         浩浩塵中體一如

縱橫交互印毘盧

全波是水波非水

全水成波水自殊

 

       一為:

         物我元無異  森羅鏡相同

         明明超主伴 了了徹真空

 

320.鹿門法燈禪師謁芙蓉禪師

   蓉問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師於言下 心跡泯然 從容進曰

          靈然一句超群象

          迴出三乘不假修

   蓉撫而印之。



321.僧問 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丹霞子淳云

           金菊乍開蜂盡採

   問 見後如何

           苗枯華謝了無依



322.圓鑑禪師令投子看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因緣 經三載

   一日問曰 汝記得話頭嗎 試舉看

   投子擬對 鑑掩其口

   師了然開悟 遂禮拜

   鑑云 汝妙悟玄機邪

   師曰 設有也須吐卻

   時資侍者在旁 曰 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師回顧曰 合取狗口 若更忉忉 我即便嘔。



323.普化和尚居常入市振鐸云。

   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虗空來連架打。

   一日臨濟令僧捉住云。總不恁麼來時如何。

   化托開云。明日大悲院裏有齋。

   僧回舉似濟。濟云我從來疑著遮漢。



324.僧問 家貧招賊時如何

   保福清豁禪師云 不能盡底去

   問 為什麼不能盡底去

   師云 賊是家親

   問  即是家親為什麼翻成家賊

   師云 內既無應 外不能為

   問 忽然捉敗時如何

   師云 內外絕消息

   問 捉敗後功歸何所

   師云 賞亦未曾聞

   問 恁麼則勞而無功也

   師云 功即不無 成而不處

   問 既是成功為什麼不處

   師云 不見到 太平本是將軍致 不使將軍見太平。





325.僧請益柏樹子話

   葉縣歸省禪師云 我不辭與汝說 還信嗎

   僧曰 和尚言重爭敢不信

   師云 汝還聞簷頭水滴聲嗎

   其僧豁然 不覺失聲曰 耶!

   師云 你見個甚麼道理

   僧便以頌對曰

        簷頭水滴 分明歷歷

        打破乾坤 當下心息

    師乃欣然。 



326. 風穴沿沼禪師

    僧問 洪鐘未擊時如何

    師云 充塞大千無不韻

            妙含幽致豈能分

       問擊後如何

     云  石壁山河無障礙

             翳消開後好咨聞

 

327. 風穴禪師問 會昌沙太時護法神向甚麼處去

     廣慧真禪師云 常在闤闠中 要且無人識

     穴云 汝徹也 師禮拜。



328.智門祚和尚示眾云。

   雪峯輥毬。羅漢書字。歸宗斬蛇。大隋燒畬。

   且道明甚麼邊事。還有人明得麼。試道看。

   若明不得。所以道斬蛇須是斬蛇手。燒畬須是燒畬人。

   瞥起情塵生妄見。眼裏無筋一世貧。

   僧問 如何是大通智勝佛。

   曰 言無再響。

   云 如何是十劫坐道場。

   曰 禍不單行。

   云 如何是佛法不現前。

   曰 金屑雖貴。

   云 如何是不得成佛道。

   曰 眼裏著不得。



329.鼓山晏國師示眾云。

   若是靈利底。撩著便休去。似遮般漢。千里萬里去也。有甚麼救處。

   進前退後。納箇如何。醉人相似。有甚麼衲僧氣息。

   既然如是。且宗門中事作麼生。

   諸和尚到遮裏也須是箇漢始得。大不容易。

   兄弟。鼓山不惜口業向汝諸人道。

   不假記一字。亦不用一功。亦不用眨眼。亦不用呵氣。大坐著便紹却去。

   諸和尚。且道紹甚麼。為復紹佛紹法。紹禪紹道。紹佛向上事涅槃後句。

   若紹此句。得為大妄。喚作望上心不息。與諸兄弟了無交涉。

   於諸人分上作麼生紹。普請驗看是甚麼。

   為復是凡是聖。是毗盧師法身主。在甚麼處居住。甚麼年月有渠。

   方圓闊狹長短大小。試道看。還有絲髮大物解葢覆得麼。還有分毫許間隔麼。

   向阿那裏抄。向阿那裏寫。

   諸和尚。與麼顯露。與麼聊要。何不直下便承當取。

   又更刺頭入佗言句裏意識中學。有甚麼交涉。

   不見道 意為賊 識為浪。走作馳求終無歇分。若自不具眼就人揀辨。

   卷子裏抄冊子裏寫。假饒百千萬句。龍宮海藏一時吞納。盡是佗人。不干自己。

   亦喚作識學依通。猶如水母借鰕為眼。無自由分。亦如盲者辨色。依佗語故。

   實不能辨色之正相。若是學經律論。佗自有人在。

   所以鼓山尋常道。經有經師。律有律師。論有論師。有函有號。有部有帙。

   白日牕前夜附燈燭。自有人傳持在。禪師作麼生。還有人道得麼。試出來道看。

   時有學人問 如何是目前顯露底機。

   曰 道甚麼。

   僧再問。

   師喝出。



330.楞伽經:

    覺二無我 除二種障 離二種死 斷二煩惱 是佛體性。

   善知二無我 除二障二惱 及不思議死 是故名如來。



331.芙蓉道楷禪師云

   這裡薦得 盡是諸佛建立邊事 直饒東涌西沒 捲舒自在 也未夢見七佛以前消息  

   須知有一人不從人得 不受教詔 不落階級 若識此人 一生參學事畢。



332.牛頭山巖禪師。隋大業中為郎將。

   常以弓挂一濾水囊。隨行所至汲用。累從大將征討頻立戰功。

   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為弟子。

   甞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漲怡然不動。其水自退。

   有昔同從軍者二人聞巖隱遁。乃共入山尋之。

   既見謂巖曰。郎將狂邪。何為住此。

   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發。夫嗜色淫聲。貪榮冐寵。流轉生死。何由自出。

   二人感悟歎息而去。

   巖後入牛頭山。謁融禪師發明大事。

   融謂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設有一法過於涅槃。吾說亦如夢幻。

   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此見。吾復何云。



333.楞伽經:

    涅盤者 自證聖智所行境界 遠離斷常及有無

   云何非常 謂離自共相諸分別故

   云何非斷 謂去來現在一切聖智所行故。



334. 翠微和尚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微云  待無人來向爾道 遂入園中行 

   僧云 此間無人 請和尚道 

   微指竹云  這一竿竹 得恁麼長  那一竿竹 得恁麼短

   其僧忽然大悟





335.溈山在法堂坐

   庫頭擊木魚 火頭擲卻火抄 拊掌大笑

   師云 眾中也有恁麼人 遂喚來問 你作麼生

   火頭曰 某甲不吃粥肚飢 所以歡喜

   師乃點頭。



336.楞伽經:

    身資財所住 皆為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 起建立毀謗 所起但是心 離心不可得。



337.羅漢桂琛禪師云

   若論殺盜淫罪 雖重猶輕 尚有歇時

   此個謗般若 瞎卻眾生眼 入阿鼻地獄吞鐵丸 莫將為等閒。



 

  1. 安國慧球禪師(中塔)問 如何是第一月


   玄沙云 用汝個月作麼

   師從此悟入。



339.  雲門和尚云 

    爾等諸人 橫擔柱杖 道我參禪學道 便覓個超佛越祖道理

    我且問爾 十二時中 行住坐臥 屙屎放尿 

    至於茅坑裡蟲子 市肆買賣羊肉案頭  還有超佛越祖的道裡麼 

    道得底出來  若無 莫妨我東行西行  便下座 



 340.僧問 風恬浪靜時如何

    法海行周禪師云 吹倒南牆。



 341.玄沙和尚示眾云。

    夫古佛真宗常隨物現。堂堂應用處處流耀。隱顯坦然高低盡照。

是以沙門上士道眼唯先。契本明心方為究竟。

森羅萬像一體同源。廓爾無邊誰論有滯。塵劫中事都在目前。  

    時人曠隔年深致乖常體。迷心認物以背真宗。執有滯空不遇良朋道友。

    只自於私作解。縱有商量渾成意度。及至尋窮理地不辨正邪。況平生自己未曾撈摝。 

    若乃先賢古德便自知時。克己推功菴巖石室。

    古德云。情存聖量猶落法塵。己見未忘還成滲漏。

    不可道持齋持戒長坐不臥。住意觀空凝神入定。便當去也 有甚麼交涉。

    西天外道入得八萬劫定。凝神寂靜閉目藏睛灰身滅智。劫數滿後不免輪回。

    葢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夫出家兒即不然。不可同佗外道也。

    莫非真實明達具大知見。能與諸佛同徹寂照忘知虗含萬像。

    如今甚麼處不是。汝甚麼處不分明。甚麼處不露現。何不與麼會去。

若無遮箇田地。時中爭柰諸般滲漏何。總成虗妄。阿那箇便是平生得力處。

如實未有發明。切須在急時中忘餐失寢似救頭然。如喪身命。冥心自救。放捨閑緣

歇却心識。方有少許相親。若不如是。明朝後日盡被識情帶將去。有甚麼自由分。

如今却不如佗無情之物敷唱分明。土木石頭說法非常真實。只是少人能聽。

若聞此說始可商量。且道無情說底法作麼生商量。試道看。不可道無言無說也。

無視無聽也。不可道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不見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人知識。

    末後見彌勒。彈指之頃得入門。纔入門後其門自閉。於樓閣中覩百千諸佛過去 

捨身受身。所參一百二十人知識化境於樓閣中一時俱現為其證明。善財疑心頓息。 

大凡三條椽下具遮箇真實發明即可商量。便向四生六道中同於諸佛淨土。

更懼何生死。且阿誰知佗一切諸法都無實體。

    至於靈山會上 迦葉親聞猶如話月。

    古德云。善惡都莫思量還同指月。

    乃至三乘行位解脫菩薩涅槃聖德聖果並如空花兔角。

    不見道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有為心法不可相依。日久年深全無利益。只為違真棄本。

    厭離凡情折心聖道。作此見知不出佗限量。拋佗五陰不去。

    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你只擬向前爭能明得。可中徹去方得知之。

    若未究得。當知盡是虗頭。世間難信之法。具大根器力能明達。

今生若徹去。萬劫亦然。古德云 直向今生須了却。誰能累劫受餘殃。珍重。



 342. 五祖法演常自云:

如依一座須彌山 豈可落虛弄滑頭謾人

    把個沒滋味鐵酸豏 劈頭拈與學者令咬嚼

    須到渠桶底子脫 喪卻如許惡知惡見 胸次不掛絲毫 

    透得淨盡 始可下手鍛鍊 方禁得拳踢

    然後示以金剛王寶劍 度其果能履踐負荷 淨然無一事 

山是山 水是水 更應轉向那邊千聖籠羅不住處

便契迺祖以來所証 傳持正法眼藏 及至應用為物 

    仍當驅耕夫之牛 奪飢人之食 證驗得十成無滲漏  即是本份道流也。



 343.長慶慧稜禪師一日捲簾 忽然大悟 乃有頌云

           也大奇 也大奇

           捲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

           拈起拂子劈口打



 344.問 古帆未掛時如何

嚴頭禪師云 小魚吞大魚

    又云 後園驢吃草

    註: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345.高亭簡禪師參德山

    隔江才見便云 不審

    山乃搖扇招之

    師忽開悟 乃橫趨而去 更不回顧。



 346.雪峰禪師問長慶 古人道 前三三 後三三 意作麼生

    慶便出去

    鵝湖別云 諾



 347. 楊大年居士:

  初見廣慧禪師,

  楊億居士便問:“布鼓當軒擊,誰是知音者?”

    廣慧禪師道:“來風深辨。”

    楊億居士道:“恁麼則禪客相逢只彈指也。”

    廣慧禪師道:“君子可入。”

    楊億居士連連應道“喏!喏!”

    廣慧禪師道:“草賊大敗。”

    晚上,楊億居士與廣慧禪師交談的時候,

    廣慧禪師問他:“秘監曾與甚人道話來?”

    楊億居士道:“某曾問雲岩諒監寺:‘兩個大蟲相咬時如何?’

    諒曰:‘一合相’。

    某曰:‘我只管看。’未審恁麼道還得麼?”

    廣慧禪師道:“這裏即不然。”

    楊億居士便道:“請和尚下一轉語。”

    廣慧禪師便用手作拽鼻的姿勢,說道:“這畜生更跳在。”

    楊億居士言下大悟,平生疑滯豁然散盡,遂作偈曰:

            “八角磨盤空裏走,金毛師子變作狗。

             擬欲將身北斗藏,應須合掌南辰後。



 348.妙喜和尚示眾云

    諸上座還信得及麼。不見道。垂慈則有法。無法不垂慈。識取鉤頭意。

莫認定盤星。我遮裏是海蚌禪。開口便見心肝五臟。差珍異寶都在面前。

閉却口時何處覔伊縫罅。不是強為。法本如是。

    諸上座。光陰可惜。各各趂色力強徤猛著精神了取。

莫愛佗奇特。奇特處賺悞人。雜毒在心識裏。佗時後日莫道得力。

只死時也死得不瞥脫。更說甚麼敵佗生死。

世間無明煩惱却有限量。一念識破則當體寂滅。

惡知惡見法塵煩惱無限量。能障道眼。

使得你心識晝夜不停謗佛法僧造地獄業。雖是善因返招惡果。

果有智慧大丈夫漢方識得破。不被他作惱。

不見雲門大師有言。盡乾坤一時將來。著你眼睫上。你諸人聞恁麼道。

不敢望你出來性懆把老僧打一摑。且緩緩子細看。是有是無。是箇甚麼道理。

直饒你向遮裏明得。若向衲僧門下好椎脚折。

若是箇人。聞說道甚麼處有老宿出世便好驀面唾污我耳目。

你若不是箇手脚。纔聞人舉便承當得。早落第二機也。

又不見羅山和尚有言。玄門無法。不立紀綱。若欲討尋。聲前看取。

諸佛子。真心無定。真智無邊。我若縱遮兩片皮。從今日說到盡未來際。

鉤鎻連環相續不斷。亦不借佗人氣力。此是人人分上各自具足底事。

添些子不得。減些子不得。佛祖得之喚作大解脫法門。眾生失之喚作塵勞煩惱。

然得亦不曾得。失亦不曾失。得失在人不在法。

故祖師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氂有差。天地懸隔。欲得見前。莫存順逆。

你禪和家箇箇念得。還曾略著意理會麼。祖師安箇名字謂之信心銘。

只要諸人信此廣大寂滅妙心決定不從人得。故中間有言。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又云。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又云。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你但信此一心之法不可取不可捨。便好向遮裏放身命。若放不得。

是你根性遲鈍。臘月三十日不要錯怪老漢。時熱久立。喝一喝下座。





 349.本如法師請益四明尊者

者震聲云 汝名本如

     師即領悟 作偈云

       處處逢歸路

       頭頭達故鄉

       本來成現事

       何必待思量



 350.開先智和尚示眾曰。

宗之與教。權道。

佛之與祖。強名。

受教傳心俱為虗妄。求真覔實轉更參差。

若取自己自心為究竟。必有佗物佗人作對治。

     時有僧問 如何則是。

曰 是則有非。

云 如何得入。

曰 汝何劫在外頭。

問 如何是佛。

曰 汝喚那箇作眾生。

云 與麼則無佛無眾生也。

曰 遮眾生。

問 如何是平常心。

曰 蜂蠆狼貪。

云 與麼則全眾生心也。

曰 你道那箇是平常心。

云 不會。

曰 汝佗後會去在。

問 四大何緣有形。

曰 你道虗空何緣無像。

云 到遮裏却不會。

曰 我也不會。

又曰。汝道汝不會。與我不會。是一是二。

云 乞和尚慈悲。

曰 我早晚曾罵辱汝。

問 如何是大道。

曰 我無小徑。

云 如何是小徑。

曰 我不知有大道。

問 和尚見處如何。

曰 非汝境界。

云 學人見處如何。

曰 取我處分又爭得。

云 乞師指授。

曰 我長劫來不曾蒙蔽汝。





  351.大顛和尚因石頭問 那箇是汝心。

      曰 見言語者是。

      頭便喝出。

      經旬日間大顛復問。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

      頭云。除却揚眉瞬目。將心來。

      曰 無心可得將來。

      頭云 元來有心。何言無心。無心盡同謗。

      大顛於言下悟入。



  352.雲居道譍禪師

      師結菴於三峰,經旬不赴堂。

      山問:「子近日何不赴齋。」

      師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

      師晚至。山召「膺菴主」,

      師應「諾」。

      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

      師回菴寂然宴坐,

      天神自此竟尋不見,如是三日乃絕。   

 

  353.石室善道禪師 一日隨石頭遊山

      頭云 汝與我斫卻面前樹子 免礙我

  師曰 不將刀來

  頭乃抽刀倒與

  師曰 何不過那頭來

  頭云 你用那頭作甚麼

  師即大悟。



  354.茶陵郁山主參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凡三年

  一日乘驢渡橋 一踏橋板而墮 忽然大悟 頌云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355.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清勉禪師云 耨池無一滴 四海自滔滔。





  356.問 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歸信禪師云 菡萏滿池流

       問 出水後如何

       師云 葉落不知秋。



  357.問 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智門禪師云 蓮花

       問 出水後如何

       門云 荷葉。



  358.雪峰與紹卿山行 見芋葉動 指示之

       紹卿云 某甲甚生怕怖

       師云 是汝屋裡的 怕怖甚麼

       卿脫然省悟。



  359.臨濟云

  我有時奪人不奪境

  我有時奪境不奪人

  我有時人境兩俱奪

  我有時人境俱不奪。

       又云 如諸方學人 來山僧此間 作三種根器斷

       如中下根器來 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

       如中上根器來 我便境法俱奪

       如上上根器來 我便境法俱不奪

       如有出格見解人來 山僧此間 便全體作用 不歷根器。



  360.黃檗云

       三乘教綱 只是應機之藥 隨宜所說 臨時施設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 不於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 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此宗門不論此事 但知息心便休 更不用思前慮後。



   361. 廣慧璉和尚 

       佛法本來無事  從上諸聖盡是捏怪  強生節目 壓良為賤  埋沒兒孫

       更有雲門 趙州  德山 臨濟  死不惺惺 一生受屈  老僧這裡即不然 

       便是釋迦老子出來 也貶向他方世界  教伊絕跡去 何故如此  免慮喪我兒孫   

       老僧任麼道 你等諸人作麼生會  若於這裡會得去  豈不慶快

       教你脫卻毛衫 做個灑灑的衲僧去 你若恁麼會

       來年更有新條在 腦亂春風卒未休 

       有僧入室請益云  和尚適來言  便是釋迦老子出來 也貶向他方世界 

       舉未了  璉云  你若任麼會  入地獄如箭 

       問 未審作麼生會

       璉便打

       僧擬議

       曰 會嗎 

       僧云 不會

       曰 山僧今日不避諸方檢責為你說破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即名為報佛恩

 

    362. 靈樹和尚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曰 千年田八百主 

   問 如何是千年田八百主 

   曰 鋃鐺屋舍沒人修



    363.楞伽經 :

       何者是法 所謂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 說有實等為諸法因。

       何者是非法 所謂諸法無性無相 永離分別。

       復有非法 所謂兔角石女兒等 皆無性向 不可分別 但隨世俗說有名字

   非如瓶等而可取著 以彼非是識之所取。



    364.問 如何出三界

   黃檗云善惡都莫思量 當處便出三界。



    365. 黃檗禪師:

       實無一法可得 名坐道場 道場只是不起諸見 悟法本空 喚作空如來藏。





    366. 黃檗禪師:

   凡人臨欲終時 但觀五蘊皆空 四大無我 真心無相 不去不來

   生時性亦不來 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 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直下頓了 不為三世所拘繫 便是出世人也。

 

    367. 黃檗禪師:

   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

   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

   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

   亦不離見聞覺知

   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

   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

   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

   不即不離 不住不著 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368.洞山初和尚示眾云。

   洞山遮裏尋常方丈內不似諸方一箇上來一箇下去。

   啾啾唧唧地衷私說底禪道佛法。

   盡是向你兄弟面前滿口說滿口道滿口拈提滿口欒揀。

   無你左遮右掩處。 一時和底翻出。

   諸禪德。作麼生委悉。汝試對眾道看。譬如太末蟲處處泊得。

   不能泊於火焰之上。被佗諸方老禿甜唇美舌說作配當。道遮箇是禪。

   遮箇是道。遮箇是菩提涅槃。遮箇是真如解脫。被丈二釘八尺楔楔在眼裏。

   不知不覺。乍到洞山遮裏。不知是何說話。

   會得麼。直饒會得真如涅槃菩提解脫毫末無差。也被條繩子於脚跟下繫却。

   不得出離。若是靈利衲僧。一齩齩斷。作箇脫洒衲僧。

   豈不快哉。若三齩兩齩齩不斷。準前打入骨董社裏。有甚麼出頭時。

   洞山事不獲已。傍地裏為你著力。



369.徑山諲和尚。

       僧問 掩息如灰時如何。

       曰 猶是時人功幹。

       云 幹後如何。

       曰 耕人田不種。

       云 畢竟如何。

       曰 禾熟不臨場。



    370.烏石觀和尚常閉門獨坐。

       一日雪峯敲門便開。

       峯扭住云 是凡是聖。

       觀乃唾云。遮野狐精。推出復閉却門。

       峯云 也只要識老兄。



    371. 業縣省和尚 

       僧問  己事未明  以何為驗 

       曰 鬧市裡打靜椎 

       問 意旨如何 

       曰  日午點金燈



    372.達摩祖師云

       若見自心是佛 不在剃除鬚髮 白衣亦是佛 若不見性 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373.曹山禪師云

       燃燈前有二種

       一未知有 同類血之乳。

       一知有猶如意未萌時 始得本物 此明燃燈前。

       一種知有 往來言語是非聲色亦不屬正照用 亦不得記 同類血之乳

       是漏失邊事 此明燃燈後。

       直是 三際事盡 表裡情忘 得無間斷 此始得正燃燈 乃云得記。



    374.鹿門真和尚。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曰 有鹽無醋。

       問 如何是道人。

       曰 口似鼻孔。

       云 忽遇客來如何祇待。

       曰 柴門草戶謝汝經過。

       問 如何是禪。

       曰 鸞鳳入鷄籠。

       云 如何是道。

       曰 藕絲牽大象。

       問 劫壞時此箇還壞也無。

       曰。臨崖看滸眼。特地一場愁。

       問 如何是和尚轉身處。

       曰 昨夜三更失却枕子。



    375.長蘆禪師上堂

        轉功就位是向去底人

        玉韞荊山貴

        轉位就功是卻來底人

        紅爐片雪春

        功位俱轉

        通身不滯撒手亡依

        石女夜登機 密室無人掃

        正恁麼時 絕氣息一句作麼生相委 良久云

        歸根風墮葉

        照盡月潭空



    376.黃檗山慧禪師初謁疏山

       問 剎那便去時如何?

       山禪師云 逼塞虛空 汝作麼生去

       師曰 逼塞虛空不如不去

       山便休。

       師下堂參第一座

       座曰 適來衹對甚為奇特

       師曰 此乃率爾 感望慈悲開示愚昧

       座曰 一剎那間還有擬議否

       師於言下頓省

       住後 僧問 黃檗一路荒來久 今日當陽事若何

       師曰

       虛空不假金鎚鍊

       日月何曾待照人



    377.俗士問 俗人還許會佛法否

       靈泉歸仁禪師云

        哪個臺無月 誰家樹不春



    378. 僧問 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允為魔說 此理如何 

    丹霞子淳禪師云:

       孤峰迴秀 不掛煙蘿

       片月行空 白雲自在



379.太傅高世則居士初參芙蓉 求指心要

   蓉令去其所重 扣己而參 一日忽造微密 呈偈曰

       懸崖撒手任縱橫

       大地虛空自坦平

       照壑輝巖不借月

       庵頭別有一簾明



380.第一座問 聖僧作甚麼

    華嚴休靜禪師云

    當堂不正坐 不赴兩頭機



381.長沙岑和尚示眾曰。

   我若一向舉揚宗教。法堂前須草深一丈。我事不獲已。所以向汝諸人道。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一隻眼。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裏。

   盡十方世界無一人不是自己。

   我常向汝諸人道。三世諸佛共盡法界眾生。是摩訶般若光。

   光未發時。汝等諸人向甚麼處委悉。

   光未發時尚無佛無眾生消息。何處得山河國土來。

   時有僧問 如何是沙門眼。

   曰 長長出不得。

   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輪回出不得。

   僧云 未審出箇甚麼不得。

   曰 晝見日夜見星。

   僧云 學人不會。

   曰 妙高山色青又青。



382.夾山和尚有小師隨侍日久。遣令行脚遊歷禪肆。後聞師聚眾道聲振遠。

   回歸省覲問曰。和尚有如是奇特事。何不早向某甲說。

   山曰。汝蒸飯。我著火。汝行益。吾展鉢。甚麼處是辜負汝處。

   小師從此悟入。





383.楊岐甄叔禪師示眾曰。

   羣靈一源。假名為佛。

   體竭形消而不滅。金流朴散而常存。

   性海無風金波自涌。心靈絕兆萬像齊照。

   體斯理者 不言而徧歷河沙。不用而功益玄化。

   如何背覺反合塵勞。於陰界中妄自囚執。



384.高峰妙禪師:

   若論參禪之要。不可執蒲團為工夫。墮於昏沈散亂中。落在輕安寂靜裏。

   總皆不覺不知。非惟虗喪光陰。難消施主供養。一朝眼光落地之時。

   畢竟將何所靠。山僧昔年在眾。除二時粥飯不曾上蒲團。只是從朝至暮。 

   東行西行。步步不離。心心無間。如是經及三載。曾無一念懈怠心。

   一日驀然踏著自家底。元來寸步不曾移。



385. 六祖法寶壇經:

   刺史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

   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

       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

       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

       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

       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

       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覩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

             性去身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

             喜捨名為勢至,

             能淨即釋迦,

             平直即彌陀;

             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

             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

             煩惱無,波浪滅; 毒害除,魚龍絕。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不作此修 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

             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

             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時不相待,

   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却來相問。時,刺史官僚、

   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386.長蘆禪師上堂

    窮微喪本 體妙失宗

    一句截流 淵玄及盡

    是以

    金針密處不露光芒

    玉線通時潛舒異彩

    雖然如是 猶是交互雙明

    且道巧拙不到處 作麼生相委 良久云

     雲蘿秀處青陰合

     巖樹高底翠鎖深

 

    387.問:何者是禪師?

       四祖道信禪師曰:不為靜亂所惱者,即是好禪用心人。

                       常住於止,心則沉沒;久住於觀,心則散亂。

      《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388. 黃檗禪師云: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 不離一心 悟之即是

 

    389.宏智天童上堂

       僧問 如何是向去的人

       童云 白雲投壑盡 青嶂依空高

        問 如何是卻來底人

       師云 滿頭白髮離巖谷 半夜穿雲入市廛

        問 如何是不來不去的人

        師云

          石女喚回三界夢

          木人坐斷六門機



    390.僧問雲門禪師

       如何是清靜法身

       門云 花藥欄

       僧曰 便任麼去時如何

       門云 金毛獅子。



    391.僧問汾州太子一和尚。

       如何是汾陽境。

       曰。賀魯山頭雲霧靉。西河水急灌滄溟。

       如何是境中人。

       曰。郡尊行正令。切忌犯威風。

       如何是學人親切處。

       曰 端坐念實相。

       如何是轉身處。

       曰 街頭巷尾。

       如何是著力處。

       曰 千斤擔子兩頭搖。

       僧云。三句已蒙師指示。未審向上還有事也無。

       曰 有。

       云 如何是向上事。

       師便打。

       問 一曲無音韻如何和得齊。

       曰。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栗。

       僧云。宮商角徵非關妙。石人撫掌笑呵呵。

       曰 同道方知。



    392.妙喜示眾云。

       古人道。大智無分別。大用無理事。如月印千江。似波隨眾水。

       且那箇是無分別底大智。那箇是無理事底大用。

       莫是問一答十辯瀉懸河是大智麼。莫是麤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掀倒繩床。喝散大眾。攔腮贈掌。拂袖便行。擬議思量。劈口便[祝/土]之類           

       是大用麼。若作遮般見解。莫道我是衲僧。

       便做他衲僧門下提破草鞋挈骨董袋底奴子也未得在。

       善知識實悟實證而大法不明。為人時未免以自悟自證處指似人。瞎却人眼。

       況無悟證學語之流。瞎人眼不在言也。此事大難。沒量大人到遮裏無插足處。  

       你小根無知魔子輩如何敢造次開大口。你試靜處坐地微細揣摩。

       你方寸裏還實到不疑之地也未。

       若實未到。我却賞你放得過把得定。不受人走作。遮般底喚作地獄滓。

       十方施主一粒米一莖菜將來供給你。只要你道業成就同趣佛乘。

       求異世他生福報。道業不明如何消得。你諸人決欲紹繼此箇門風。

       直須心境一如方有少分相應。你莫見我說恁麼事。

       便閉目藏睛做死模樣硬差排心與境一如。遮箇儘你伎倆如何差排。

       你要得真箇心境一如麼。直須碎地折 嚗地斷。拈却髑髏裏作妄想底。

       將第八識斷一刀。自然不著差排。你不見巖頭和尚有言。纔有所重便成窠臼。

       你諸人一生在叢林參尋 此事無所得者。不在言也。

       其間多有頭白齒黃坐在窠臼裏一生出頭不得。都不知非。

       向古人言句上得些滋味者。以奇言妙句為窠臼。

       於經教中聲名句義上得滋味者。以經教為窠臼。

       於古人公案上得滋味者。以古人問答代語別語抑揚語褒貶語為窠臼。

       於心性上得滋味者。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窠臼。

       於寂默無言無說處得滋味者。以閉目藏眼

       威音那畔坐在黑山下鬼窟裏不動為窠臼。

       於日用動轉施為處得滋味者。以揚眉瞬目舉覺提撕為窠臼。

       謂法不在言語上。不在情識上。不在舉動施為處。錯認業識為佛性。

       於此得滋味者。以擊石火閃電光為窠臼。

       如上所說。皆於得滋味處有所重。

       若無大丈夫氣槩退步知非。即以所重處便作奇特想 玄妙想 安隱想 究竟想  

       解脫想。作如是等想者。佛出世亦不奈何。教中謂之癡闇惑。

       何以故。為你癡故執邪為正。為你闇故墮在所重處不能動轉。

       若於心無所起。於法無所著。則無所重。

       無所重則自然赤骨力地無欲無依於法自在。

       你即今便要恁麼相應亦不難。但於心平等無所染著。

       如何是染著。作眾生想佛想世間想出世間想求出離想求佛智想。皆名染著。

       你但向欲起未起時猛著精彩。一躍跳出來。此心朗然獨脫。

       纔覺恁麼便轉向上面去。 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得到恁麼田地。

       亦不得釆顧著。若釆顧著則有所重。纔有所重此心即滲漏矣。

       只名滲漏心不名平等心。

       謂平等者。善與惡等。背與向等。理與事等。凡與聖等。量與無量等。

       體與用等。遮箇道理唯證者方知。諸人若未證。直須證取。

       證得了方得名為真出家兒。若心不證。向心外取證。此名出家外道。

       不堪為種草。此心廣大無分劑無邊表。塵沙諸佛成等正覺。

       山河大地萬象森羅。皆不出此心。

       此心能與一切安名立字。一切與伊安名立字不得。

       故諸佛諸祖不得已隨你顛倒著箇名字。喚作真如佛性菩提涅槃。

       強立種種差別異號。為你眾生界中見解偏枯。有種種差別。故立此差別名號。

       令汝於差別處識取此無差別底心。非是此心有差別也。

       所以僧問馬祖 如何是佛。

       祖曰 即心是佛。

       你若實證實悟。有何差別。你若不悟。求奇特解會。不實證實悟。

       不信此心決定佛。只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別因緣。佛言欲以譬喻而顯示。

       終無有喻能喻此。說箇廣大已是限量他了也。況以限量心欲入此廣大境界。  

       縱然入得。如持蠡酌海。一蠡縱滿能得幾何。然只遮蠡中之水未入蠡時。

       即是無限量底水。為你境界只如此。大生滿足想。

       故此無限量境界亦隨你器量滿足。非是大海水只有許多。

       故佛有言。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水喻心。蚊虻阿修羅喻大小差別。此心體上本無若干差別。

       汝但不起諸見 識取此心。種種差別亦自識得矣。先聖尚不許執此心為實。

       心外更有什麼實底物為你作障難。我今拖泥帶水。

       亦是不得已為提獎嬌兒撫憐愛子老婆心切故牽枝引蔓。你莫記我說底便以為是。

       今日恁麼說。明日又却不恁麼說。你纔恁麼。 我却不恁麼。你不恁麼時。

       我却恁麼。你向那頭尋我住處。只我亦自不知住處。佗人又如何尋得。

       遮箇是活底門戶。死却見行方可入作。而今學人將少分精進禮佛持誦戒

       身口意以為資糧。希求證取。有什麼交涉。

       大似癡人埋頭向西走。欲取東邊物。轉走轉背轉急轉遲。

       此是無為無漏無功用大法門。若起纖毫取證心則背馳矣。

       如何欲憑些小有為功行便擬希求。所以古人見得太近

       故云 我坐地看你究取。

       又云 我立地看你究取。

       即不曾教你起模畫樣積功累德希望成道。縱你希望得成。纔成即壞。

       徒自疲勞。你莫見恁麼道了便撥無因果作地獄業。

       以平常無事喚作無佛法知見。饑來喫飯困來即眠。以此為無修證。

       以此為無功用。且莫錯會好。

       荷擔此事也須是箇渾剛打就生鐵鑄成底漢始得。豈容你小根小器造次承當。



    393.保福初參雪峰禪師

       師云 還會嗎 福擬欲近前

       師以杖柱之

       福當下知歸。



    394.可觀禪師初參雪峰

       師曰 近前

       觀方近前作禮

       師舉足踏之

       觀忽然冥契

       後詣南嶽法輪峰

       上堂 謂眾云 我在雪峰被他一踏 直至如今眼不開 不知是何境界。



    395.晏國師初參雪峰禪師 才入門

       師捉住云 是甚麼

       晏釋然契悟 舉手搖舞

       師云 子作道理耶

       晏云 何道理之有

       師乃撫而印之。



    396. 大寧寬和尚示眾云。

       佛法無事。人自迷源。祖佛出來。大家整頓。

       故有教流沙界道播四方。盡皆捨短從長。窮究本性。本性若達。一切皆通。

       信手拈來。千般受用。且道恁麼說話還合得祖宗門下事麼。

       良久云。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397. 子胡和尚示眾云

       諸法蕩蕩何絆何拘

       汝等於中自生難易

       心源一統綿亙十方

       上上根人自然明白

       不見南泉道 如斯癡鈍 世且還稀

       歷歷分明 有無不是 只少箇丈夫之志

       致見如斯疲勞汝欲得易會麼

       自古及今未曾有一箇凡夫聖人出現汝前

       亦無有一箇善語惡語到汝分上

       為甚麼  故為善善無形  為惡惡無相

       既巳無我把甚麼為善惡 立那箇是凡聖 汝信否還保任否

       有甚麼回避處 恰似日中逃影相似 還逃得麼

       今之既爾古之亦然 今古齊時汝還諱得麼

       佛法玄妙 了得者自相策發 無為小緣妨於大事

       汝不見道 寧可終身立法 誰能一旦亡緣 仁者要得會禪麼各歸衣砵下看。

 

    398.臨濟禪師乃云

       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

       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

       道流!秖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如山僧指示人處,

       秖要爾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遲疑。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

       病在不自信處。爾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轉,被他萬境回換,  

       不得自由。爾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爾欲得識祖佛麼?    

       秖爾面前聽法底是。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勝相,

       終不得他佛祖意。莫錯諸禪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回三界,

       勿徇好境掇去,驢牛肚裏生。

       道流!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

       六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秖是一生無事人。

       大德!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爾久停住處。無常殺鬼一剎那間,

       不揀貴、賤、老、少。爾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

             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爾屋裏法身佛;

             爾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爾屋裏報身佛;

             爾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爾屋裏化身佛。

       此三種身是爾即今目前聽法底人,秖為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

       據經論家取三種身為極則,約山僧見處不然,此三種身是名言、

       亦是三種依。古人云:『身依義立,土據體論。』法性身、法性土,

       明知是光影。大德!爾且識取弄光影底人是諸佛之本源, 一切處是道流歸舍處。

       是爾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

           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

           虛空不解說法聽法,

       是什麼解說法聽法?是爾目前歷歷底、勿一箇形段孤明,是這箇解說法聽法。     

       若如是見得,便與祖佛不別。但一切時中更莫間斷,觸目皆是,

       秖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所以輪回三界受種種苦。

       若約山僧見處,無不甚深、無不解脫。

       道流!心法無形,通貫十方,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山僧與麼說,意在什麼處?

       秖為道流一切馳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閑機境。

       道流取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

             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

             等妙二覺擔枷鎖漢,

             羅漢、辟支猶如廁穢,

             菩提、涅槃如繫驢橛。

       何以如此?秖為道流不達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礙。若是真正道人,

       終不如是,但能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無一念心希求佛果。緣何如此?

       古人云:『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

       大德!時光可惜,秖擬傍家波波地學禪、學道,認名、認句, 求佛、求祖、

       求善知識,意度莫錯。

       道流!爾秖有一箇父母,更求何物?爾自返照看。

       古人云:『演若達多失却頭,求心歇處即無事。』

       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樣,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便即見神、見鬼,指東劃西,

       好晴、好雨。如是之流盡須抵債,向閻老前吞熱鐵丸有日。

       好人家男女被這一般野狐精魅所著,便即揑怪瞎屢生!索飯錢有日在。



    399.臨濟禪師示眾云:

       道流!佛法無用功處,秖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喫飯、困來即臥……。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古人云:『向外作工夫,總是癡頑漢。』爾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為解脫大海。

       今時學者總不識法,猶如觸鼻羊逢著物安在口裏,奴郎不辨、賓主不分,

       如是之流邪心入道,鬧處即入不得,名為真出家人,正是真俗家人。

       夫出家者,須辨得平常真正見解—辨佛、辨魔,辨真、辨偽,辨凡、辨聖……。

       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喚作造業眾生,

       未得名為真出家。秖如今有一箇佛魔同體不分,如水乳合鵝王喫乳。

       如明眼道流,魔、佛俱打。爾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浮沈。」

 

    400.臨濟禪師 

   僧問:「如何是佛?魔?」

   師云:「爾一念心疑處是魔;爾若達得萬法無生,心如幻化,更無一塵、一法 ,

   處處清淨是佛。然佛與魔是染、淨二境,約山僧見處,無佛、無眾生,

   無古、無今,得者便得,不歷時節,無修、無證,無得、無失,

   一切時中更無別法。設有一法過此者,我說如夢、如化。山僧所說皆是。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歷歷地聽者,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三界自在,

   入一切境差別不能回換,一剎那間透入法界,逢佛說佛、逢祖說祖、

   逢羅漢說羅漢、逢餓鬼說餓鬼,向一切處游履國土教化眾生未曾離一念,

   隨處清淨,光透十方,萬法一如。

   道流!大丈夫兒今日方知本來無事,秖為爾信不及,念念馳求,捨頭覓頭, 

   自不能歇。如圓頓菩薩入法界現身,向淨土中厭凡忻聖,如此之流 

   取捨未忘 染淨心在。如禪宗見解,又且不然,直是現今更無時節。

   山僧說處皆是一期藥病相治,總無實法。

   若如是見得,是真出家,日消萬兩黃金。

   道流!莫取次被諸方老師印破面門道,我解禪、解道,辯似懸河,

   皆是造地獄業。若是真正學道人,不求世間過,切急要求真正見解。

   若達真正見解圓明, 方始了畢。



401. 臨濟禪師

   僧問:「如何是真正見解?」

       師云:「爾但一切入凡、入聖,入染、入淨,入諸佛國土、入彌勒樓閣、

       入毘盧遮那法界,處處皆現國土成、住、壞、空,佛出于世,轉大法輪,

       却入涅槃,不見有去來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無生法界,

       處處游履國土,入華藏世界。盡見諸法空相,皆無實法,

       唯有聽法無依道人,是諸佛之母

       所以佛從無依生。若悟無依,佛亦無得。若如是見得者,是真正見解。

       學人不了,為執名句,被他凡聖名礙,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

       秖如十二分教皆是表顯之說,學者不會,便向表顯名句上生解,

       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爾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

       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撥撥地,

       應是萬種施設,用處秖是無處,所以覓著轉遠、求之轉乖,號之為祕密。

       道流!爾莫認著箇夢幻伴子,遲晚中間便歸無常。爾向此世界中覓箇什麼物

       作解脫,覓取一口飯喫補毳過時,且要訪尋知識,莫因循逐樂。光陰可惜,

       念念無常,麁則被地、水、火、風,細則被生、住、異、滅四相所逼。

       道流!今時且要識取四種無相境,免被境擺撲。」



    402. 臨濟禪師

   僧問:「如何是四種無相境?」

   師云:「爾一念心疑,被地來礙;

           爾一念心愛,被水來溺;

           爾一念心嗔,被火來燒;

           爾一念心喜,被風來飄。

   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轉,處處用境,東涌西沒、南涌北沒、中涌邊沒、

   邊涌中沒,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緣何如此?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

   道流!爾秖今聽法者,不是爾四大能用。爾四大若能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 

   約山僧見處,勿嫌底法。爾若愛聖,聖者聖之名,

   有一般學人向五臺山裏求文殊,早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爾欲識文殊麼?

   秖爾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箇是活文殊。

   爾一念心無差別光,處處總是真普賢。

   爾一念心自能解縛,隨處解脫,此是觀音。

   三昧法互為主伴,出則一時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



403.臨濟禪師示眾云:

   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見解,向天下橫行,免被這一般精魅惑亂。無事是貴人,

   但莫造作,秖是平常。爾擬向外傍家求過覓脚手,錯了也。秖擬求佛,

   佛是名句。爾還識馳求底麼?三世十方佛祖出來也秖為求法,如今參學道流

   也秖為求法。得法始了,未得依前輪回五道。

   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無形,通貫十方,目前現用;人信不及,

   便乃認名認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懸殊。

   道流!山僧說法,說什麼法?說心地法,便能入凡、入聖,入淨、入穢,

   入真、入俗。要且不是爾真俗凡聖能與一切真俗凡聖安著名字,

   真俗凡聖與此人安著名字不得。

   道流!把得便用,更不著名字,號之為玄旨。山僧說法與天下人別,秖如有

   箇文殊、普賢出來,目前各現一身問法,纔道咨和尚,我早辨了也。老僧穩坐,

   更有道流來相見時,我盡辨了也。何以如此?秖為我見處別,外不取凡聖、

   內不住根本,見徹更不疑謬。」



404.德山和尚示眾云。

   諸子。從朝至暮。有甚麼事。莫要逞驢唇馬觜。問德山老漢麼。近來末法時代。

   多有鬼神。群隊傍家走。言我是禪師。你學得多少禪道。說似老漢看。

   你諸方老禿奴。教汝修行作佛。傍家走。成得幾個佛。你若無可學。

   又走作甚麼。若有學。你將取學得底來。呈似老漢看。一句不相當。

   須吃痛棒始得。你被他諸方老禿奴魔魅着。便道。我是修行人。打硬作模作樣。

   卻似得道底人面孔。莫取次用心。萬劫千生。輪迴三界。皆為有心。何以故。

   心生則種種法生。若能一念不生。則永脫生死。不被生死纏縛。要行即行。

   要坐即坐。更有甚麼事。諸仁者。我見你諸人。到處發心。向老禿奴會下。

   學佛法不惜身命。皆被伊釘卻諸子眼睛。斷諸子命根。三二百個淫女相似。

   道我主化。建立法幢。為後人開眼目。自救得麼。

   仁者。如此說修行。你豈不聞道。老胡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即今何在。

   八十年後死去。與你何別。諸子莫狂。勸你不如休歇去。無事去。

   你瞥起一念心。便是魔家眷屬。破戒俗人。你見德山出世。十個五個。

   總擬聚頭來難問。待教結舌無言。你是僂羅兒。今何不出來。

   破布袋裡盛錐子。不出頭是好手。我要問你。實底莫錯。

   仁者。波波地傍家走。道我解禪解道。點胸點肋。稱楊稱鄭。到者里須盡吐卻。

   始得無事。你但外不着聲色。內無能所知解。體無凡聖。更學甚麼。

   設學得百千妙義。只是個吃瘡疣鬼。總是精魅。我者個虛空。道有且不是有。

   道無且不是無。言凡不凡。言聖不聖。一切處安着他不得。與你萬法為師。

   者個老漢不敢謗他。所以老胡吐出許多方便涕唾。教你無事去。莫向外求。

   你更不肯。欲得採集殊勝言句。蘊在胸襟。巧說言辭。以舌道取辦。高着布裙。

   貴圖人知。道我是禪師。要出頭處。若作如此見解。打那鬼骨臀。

   入拔舌地獄有日在。到處覓人。道我是祖師門下客。卻被他問着本分事。

   口似木梡。便卻與他說菩提涅盤真如解脫。廣引三藏言教。是禪是道。

   誑他閭閻。有甚麼交涉。謗我先祖。

   德山老漢見處即不然。者里佛也無。法也無。

      達磨是老臊胡。

      文殊普賢是擔糞漢。

      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

      菩提涅盤是系驢橛。

      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膿紙。

      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墓鬼。自救得也無。

      佛是老胡屎橛。

   仁者。莫錯身被瘡疣衣。學甚麼事。飽吃飯了。說真如涅盤。

   皮下還有血麼。須是個丈夫始得。汝莫愛聖。聖是空名。向三界十方世間。

   若有一塵一法可得。與你執取生解。保任貴重者。盡落天魔外道。是有學得底。

   亦是依草附木精魅野狐。諸子。老漢此間無一法與你諸子作解會。

   自己亦不會禪。老漢亦不是善知識。百無所解。只是屙失放尿。吃飯穿衣。

   更有甚麼事。德山老漢勸你。不如本分去。早休歇去。莫學顛狂。每人擔個屍。

   浩浩地去。到處向老禿奴口裡。愛他涕唾吃。便道我是入三界。修蘊積行。

   長養聖胎。願成佛果。如斯等輩。德山老漢見之。似毒箭入心。花針亂眼。

   辜負先祖。帶累我宗。圖他道我是出家兒。如此消他十方施主。水也消不得。

   莫算道。敢向他國王地上行。父母不供甘旨。豈為無事。莫錯用心。閻羅王

   征你草鞋錢有日在。穿你鼻孔。纜着橛上。償他宿債。莫言老漢不道。

   是你諸人。大似有福。遇着德山出世。與你解去繩索。脫卻籠頭。卸卻背馱。

   作個好人去。三界六道。收攝你不得。更無別法。是個烜赫虛空。無礙自在。

   不是你莊嚴得底物。從佛從祖。皆傳此法。而得出離。

 

405 . 德山和尚示眾云

   一大藏教。只是整理你今時人。諸子莫向別處求覓。乃至達磨小碧眼胡僧

   到此來。也只是教你無事去。教你莫造作 着衣吃飯屙矢送尿。更無生死可怖。 

   亦無涅盤可得。無菩提可證。只是尋常一個無事人。第一莫拱手作禪師。

   覓個出頭處。巧言語魔魅後生。欲得人喚作長老。自己分上。都無交涉。

   徒知心識浩浩地。日夜捏怪不休。稱楊稱鄭。我是江西馬大師宗徒。 

   德山老漢。且不是你群隊人。我見石頭和尚。不識好惡。

   老漢所以罵伊諸子。你但莫着聲色名言句義。境致機關。道理善惡。

       凡聖取捨。攀緣染淨。明暗有無諸念。可中無一可得。方是個無事人。

   佛亦不如你。祖亦不如你。

   仁者。莫走蹋汝腳板闊去。別無禪道可學。若有學得者。即是二頭三首。 

   外道見解。亦無神通變現可得。汝道神通是聖。

   諸天龍神。五通神仙。外道修羅。亦有神通。應可是佛也。

   孤峰獨宿。一食卯齋。長坐不臥。六時禮念。疑他生死。

   老胡有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若言入定凝神靜慮得者。

   尼乾子等諸外道師。亦入得八萬劫大定。莫是佛否。明知邪見精魅。

   仁者。老胡不是聖。佛是老胡矢橛。且要仁者辦取好惡。莫着人我。

   免被諸聖橛。菩提橛。解脫殊勝。名言妙義。沒溺系縛汝。

   何以故。一念妄心不盡。即是生死相續。

   仁者。時不待人。莫因循過日。時光可惜。老漢不圖。你田舍奴荷負。

   若肯即信取。若不肯。每人有個矢缽擔取去。老漢亦不求。你諸方大有老禿奴。

   取一方處所。說禪說道。你急去學取抄取。我此間終無一法與你諸人。

   仁者。問取學取。以為知解。老漢不能入拔舌地獄。若有一塵一法。

   示諸人。說言有佛有法。有三界可出者。皆是野狐精魅。諸仁者。欲得識麼。

   只是個虛空。尚無纖塵可得。處處清淨。光明洞達。表里瑩徹。

   無事無依。無棲泊處。有甚麼事。老漢從生至死。只是個老比丘。

   雖在三界生。而無垢染。欲得出離何處去。設有去處。亦是籠檻。魔得其便。

   仁者。莫用身心無可得。只要一切時中。莫用他聲色。應是從前行履處。  

   一時放卻。頓脫羈鎖。永離蓋纏。

   一念不生。即前後際斷。無思無念。無一法可當情。

   仁者。作麼生擬下口嘴。你多知解。還曾識渠面孔麼。

   出家兒。乃至十地滿心菩薩。覓他蹤跡不着。所以諸天歡喜。地神捧足。

   十方諸佛讚歎。魔王啼哭。何以故。緣此虛空活鱍鱍地。無根株。無住處。

   若到者里眼孔定動。即沒交涉。

 

    406.德山和尚示眾云

   仁者。莫求佛。佛是大殺人賊。賺多少人。入淫魔坑。莫求文殊普賢。

   是田舍奴。可惜許。堂堂一個丈夫兒。吃他毒藥了。便擬作禪師面孔。

   見神見鬼。向後狂亂傍家走。覓師婆打瓦卜去。被無知老禿奴便即與卜道。

   教你禮祖師鬼。佛鬼。菩提涅盤鬼。是小淫女子。

   不會。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者老禿奴。便打禪床作境致。豎拂子曰。

   好晴好雨。好燈籠。巧述言詞。強生節目。言有玄路鳥道展手。若取如是說。

   如將寶器貯於不淨。如將人糞作栴檀香。

   仁者。彼既丈夫我亦爾。怯弱於誰。竟日就他諸方老禿奴。口嘴接他。

   涕唾吃了。無慚無愧。苦哉苦哉。狂卻子去。因果分明。水牯牛牽犂拽耙。

   眼睛突出。氣力不登。大棒打你脊。劫佛衣食。道我修行了也。若不明大理。

   饒你去佛肚裡過來。只是個能行底矢橛。不曾遇着好人。

   便即認得六根門頭光影。向口裡說取露布。是隱言妙句。光彩尖新。

   爭奈你自家無分。

       仁者。是別人涕唾。更有一輩。三三兩兩。聚頭商量。甚麼處無事好。

       經冬過夏。快說禪道。有知解會義理。

       仁者。總作如此見解覓便宜。豈有如此道理。入地獄有日在。

       莫道不向諸子說。到處菜不擇一莖。柴不搬一束。一朝福盡。只是吃草去。

       虛消信施。濫稱參學。更作禪師模樣。無益於人。自己分上。十二時中行履處。

       心常附物。見人只欲妖媚。掉尾子。指東話西。眼裡口邊。果然不見。

       只欲將相似語。勘當解處。老漢與你諸人何別。郎君子。莫取一期眼下口快。

       吃他毒藥了。似貪淫女人。不持齋戒。瞎禿奴。群羊僧。顛卻他人入地獄。

       仁者。莫取次看冊子。尋句義覓勝負。一遞一口。何時休歇。老漢相勸。

       不是惡事。切須自帶眼目。辨取清濁。是佛語。是魔語。莫受人惑。

       所以殊勝名言。皆是老胡一期方便施設。切須休歇去。莫倚一物。

       領他言語作解會。揀擇親疎浮虛詐偽。記他閒言長語。皆是比量。

       仁者。老漢只恐諸子墮坑落塹。作薄福業。事褫唇嘴。得少為足。向靜處立。

       不肯進前。自惑諸境。亂走他人。由巡萬法。蓋為不信虛空本來無事。

       增減他不得。你諸人。好似老鴉。身在虛空。心在糞堆上。只覓死物吃。

       諸子莫道。德山老漢。不曾入叢林商量。高聲罵取。無人情不怕業。

       只為諸子不守分。馳騁四方。傍他門戶。恰似女姑鬼。傳言送語。依事作解。   

       心跡不忘。自猶不立。常負死屍。擔枷帶鎖。五百一千里來。到德山面前。 

       八字立地。如欠伊禪道相似。和尚須為我說指示我。老漢全體作用大棒鎧。

       遮田舍奴。罵賊矢孔面。不識好惡。到我者里。

       卻似遇澧州人。煮魚羹爛臛一頓。且圖你放下重擔。去卻枷鎖。作個好人去。

       還肯麼。若肯即住。不肯一任擔去。珍重。



407.子湖钁地次

   亞钁頭回視勝光云 事即不無 擬心即差

   勝光便問 如何是事

   被子湖攔胸蹋倒

   勝光從此省悟。





408.興陽靜和尚 初參西院便問

   擬問不問時如何

   院便打

   靜良久

   院云 汝若喚作棒則鬚眉墮落

   靜於言下大悟。



409.羅漢蔘琛和尚問保福僧

   彼中佛法如何示人

   曰 保福有時示眾云

   塞却汝眼 教汝覷不見

   塞却汝耳 教汝聽不聞

   坐却汝意根 教汝分別不得

   琛云 吾問汝 不塞汝眼 汝見個甚麼

               不塞汝耳 汝聞個甚麼

               不坐汝意根 汝作麼分別

   僧於言下有省。



410.投子禪師謂眾曰︰

   汝諸人來遮裏,擬覓新鮮語句,攢華簇錦,口裏貴有可道。我老人氣力稍劣,

   唇舌遲鈍。汝若問我,我便隨汝答對,也無玄妙可及於汝;亦不教汝垛根, 

   終不說向上向下,有佛有法,有凡有聖;亦不存坐 繫縛汝諸人。變現千般,

   總是汝生解自擔帶,將來自作自受。遮裏無可與汝,不敢誑嚇汝,無表無裏,

   可得說似。汝諸人還知麼?

   時有僧問 表裡不收時如何

   曰 汝擬向這裡多挅根那

   問 大藏教中還有奇特事也無

   曰 演出大藏教。



411.長沙和尚遣一僧去問同參會和尚曰。

   和尚見南泉後如何。

   會 默然。

   僧曰 未見南泉已前作麼生。

   云 不可更別有也。

   僧回舉似長沙。

   沙示一偈云。

   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問 只如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曰。朗州山。澧州水。

   僧曰 不會。

   曰 四海五湖皇化裏。



412.真淨和尚示眾。

   舉印宗法師問盧行者云。

   仁者在黃梅。有何言教旨趣傳授。

   盧曰。彼指授者唯論見性成佛。不說禪定解脫無念無為。

   宗云 何故不說禪定解脫無念無為。

   盧曰 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不二之法。

   宗云 如何是不二之法。

   盧曰。如仁者講涅槃經。明見佛性 是名佛法不二之法。





413.筠州黃檗真覺惟勝禪師

    居講聚時。偶以扇勒窻櫺有聲。忽憶教中道。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因大悟。白本講。

    講令參問。徑往黃檗。值上堂。

        踞座曰。鐘樓上念讚。床脚下種菜。若人道得。分半院與伊。

        師出答曰。猛虎當路坐。

        檗大悅。徐以法席付之。諸方宗仰。



    414. 真淨和尚示眾云。

   佛法不順人情。諸方長老大開口盡道我會禪會道。且道伊會也未。

   無端向屎坑裏坐。謾神諕鬼。似遮般底。打殺千萬箇與狗子喫有甚麼過。

   又有一般禪和子。大開著眼被伊狐魅。殊不自知驀頭著屎澆亦不厭惡。

   大眾。彼此丈夫 爭受恁麼。自己合作麼生。



415.大愚一日辭歸宗禪師。

   師問 甚處去。

   愚曰:諸方學五味禪去。

   師曰:諸方有五味禪,我這裏只有一味禪。

   愚便問:如何是一味禪。

   師便打。

   愚忽然大悟云:嗄!我會也。

   師云:道、道。

   愚擬開口。師又打趁出。



416.誠禪師在荊南玉泉奉事秀禪師。後因兩宗盛化。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曰。

   能大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佗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

   吾所恨不能遠去親近。虗受國恩。汝等毋滯於此。可往曹溪質疑。佗日歸來。

   還為吾說。誠便禮辭。至韶陽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時六祖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誠出禮拜。具陳其事。

   祖曰。汝師若為示眾。

   對曰。常指誨大眾。令住心觀靜。長坐不臥。

   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誠曰。未審大師以何法誨人。

   祖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聽吾偈曰。

   一切無心自性戒。

   一切無礙自性慧。

   不增不退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即擔依歸。乃作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祖然之。尋回玉泉。



417.韶國師在眾時問龍牙

   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時如何

   牙曰 道者合如是

   韶經十七次問

   牙曰 若為汝說 恐汝以後罵我去在

   韶後住天台通玄峰 因澡浴次 忽省前話 便具威儀焚香望龍牙禮拜云

   當時若為我說破 我今日定罵他也。



418.安國挺禪師因長安講華嚴經僧來問五祖演和尚云。

   真性緣起。其義云何。

   祖默然。

   時挺侍立次。乃謂曰。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

   其僧言下大悟。



419.無業國師謂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虗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無窮。

   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

       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若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420.藥山和尚示眾云。

       祖師只教汝保護。若貪嗔起來。切須防禁。莫教棖觸。是你欲知枯木石頭。

       却須擔荷。實無枝葉可得。雖然如此。更宜自看。不得絕却言語。

       我今為汝說遮箇語。顯無語底。佗那箇本來無耳目等貌。

   時有僧問云 何有六趣。

   師云。我此要輪。雖在其中。元來不染。

   問 不了身中煩惱時如何。

   師曰 煩惱作何相狀。我且要你考看。更有一般底只向紙背上記持言語。

   多被經論惑。我不曾看經論冊子。汝只為迷事走失自家不定。所以便有生死心。  

   未學得一言半句一經一論。便說與麼菩提涅槃世攝不攝。若如此解即是生死。

   若不被此得失繫縛便無生死。汝見律師說甚麼尼薩耆.突吉羅。最是生死本。

   雖然與麼。窮生死且不可得。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盡有此。長短好惡大小不同。 

   若也不從外來。何處有閒漢掘地獄待你。

   你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煎煑者是

   欲識餓鬼道。只今多虗少實不令人信者是。

   欲識畜生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疎者是。豈非披毛戴角斬割倒懸。

   欲識人天。只今清淨威儀持瓶挈鉢者是。

   切須保任。免墮諸趣。

   第一不得棄遮箇。遮箇不是易得。

   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此處行不易。 方有少分相應。

   如今出頭來。盡是多事人。覔箇癡鈍漢不可得。

   莫只記冊子中言語。以為自己見知。見佗不解者便生輕慢。

   此輩盡是闡提外道。此心直不中。切須審悉。與麼道猶是三界邊事。

   莫在衲衣下空過。到遮裏更微細在。莫作等閑。須知 珍重。





    421.巖頭同雪峯欽山辭德山。

   山問 甚麼處去。

   曰 暫辭和尚下山去。

   山云 子佗後作麼生。

       頭曰 不忘和尚。

   山云 子憑何有此語。

   頭曰。豈不聞道 智與師齊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授。

   山云。如是如是。善自護持。

   於是三人取辭。欽山到澧州先住。

   二人到鼇山阻雪。巖頭每日祇是打睡。雪峰一向坐禪。

   峯喚云。師兄師兄且起。只管打睡。

   頭便喝曰。噇眠去。每日牀上恰似箇七村裏土地。

   佗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峯自點胸云。某甲遮裏未穩在。不敢自謾。

   頭曰。我將謂汝異日向孤峯頂上盤結草菴播揚大教。猶作遮箇語話。若實如此。 

   據汝見處一一說來看 。

       峯云。初到浙中見鹽官和尚舉色空義得箇入處。

   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峯云。又因見洞山和尚過水悟道頌有箇省處。

   (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頭曰。若恁麼。自救也未徹在。

       峰云。又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云。道甚麼。

       我此時豁然如桶底脫。

       頭喝曰。汝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峰云 如何即是。

   頭曰。佗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胷襟流出將來。與我葢天葢地去。

   峯於言下大悟。跳下禮拜起來連聲云。

   師兄。今日始是鼇山成道。今日始是鼇山成道。



422.朱世英待制嘗以書問真淨和尚云

   佛法至妙 日用如何用心 如何體究 望慈悲指示

   真淨曰 佛法至妙無二 但未至於妙 則互有長短

   苟至於妙 則悟心之人如實知自心究竟本來成佛

   如實自在 如實安樂 如實解脫 如實清淨

   而日用唯用自心 自心變化把得便用 莫問是之與非

   擬心思量早不知也 不擬心一一天真 一一明妙 一一如蓮花不著水

   心清淨超於彼所 以迷自心故作眾生 悟自心故成佛

   而眾生即佛 佛即眾生 由迷悟故有彼此也 如今學道人多不信自心

   不悟自心 不得自心明妙用受 不得自心安樂解脫 心外妄求禪道

   妄立奇特 妄生取捨 縱修行落外道二乘禪寂斷見境界 所謂修行恐落斷常坑

   其斷見者 斷滅卻自心本妙明性 一向心外著空滯禪寂

   常見者 不悟一切法空 執著世間諸有為法以為究竟也。



423.夾山乃散眾,束裝,直造華亭。

   船子纔見。便問:「大德住什麼寺?」

   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師曰;「不似似個甚麼?」

   山曰:「不是目前法。」

   師曰:「甚處學得來?」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

   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

   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山擬開口,

   被師一橈打落水中。

   山纔上船。

   師又曰:「道!道!」

   山擬開口,

   師又打。

   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

   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山遂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

   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師曰:「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山乃掩耳。

   師曰:「如是。如是。」

   遂囑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吾三十年在藥山,祇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

   但向深山裡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山乃辭行,頻頻回顧。

   師遂喚:「闍黎!」

   山乃回首。

   師豎起橈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424.道吾和尚始於村墅聞巫者樂神云

   識神無 師忽然省悟

   後參關南常和尚印其所解。



425.德山禪師上堂,謂眾曰︰

   於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

   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寂而妙。

   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

   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生情,萬劫羇鎖。

   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為無益。



426.僧問 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大溈真如和尚曰 寒毛卓立

   問 見後如何

   曰  額頭出汗。



 

  1. 如淨禪師初禮雪竇智鑑,


    智鑑禪師便問:“汝名什麼?”

    如淨禪師道:“如淨。”

    智鑑禪師便問道:“不曾染污,淨個什麼?”

    如淨禪師無言以對。

    一日,如淨禪師入室,請求智鑑禪師:“願乞某充淨頭。”

    智鑑禪師便道:“不曾染污,淨個什麼? 若得道,許汝淨頭。”

    如淨禪師又無言以對。

    數月之後,智鑑禪師把如淨禪師召入室內,

    問道:“前來一 拶,道得也未?”

    如淨禪師正要開口擬對,智鑑禪師便大聲呵叱道:“ 咄!”

    就這樣,經過數番激揚,一日,如淨禪師忽然進入丈室,

    興奮地告訴智鑑禪師  道:“某甲道得。”

    智鑑禪師道:“縱脫臼窠,即落便宜,如何道得?”

    如淨禪師正要進語,智鑑禪師劈面便打。

    如淨禪師終于豁然有省,連聲叫道:“某甲道得!某甲道得!”

    智鑑禪師于是點頭微笑,便當即請他充當淨頭。

    如淨禪師後來又承智鑑禪師之教,參趙州庭前柏樹子公案,

    不久即大悟,並呈偈曰:

    “西來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對眼睛。

       落地枯枝才蹦跳,鬆蘿亮鬲笑掀騰。”

     智鑑禪師覽偈後,遂予印可。



428.如淨禪師因入堂 懲納子坐睡 云

   夫參禪者身心脫落 只管打睡作麼

   道元聞此語 豁然大悟 徑上方丈燒香禮拜

   師云 禮拜事作麼生

   道元云 身心脫落來

   師云 身心脫落 脫落身心

   道元云 這個是暫時伎倆 和尚莫亂印

   師云 我不亂印爾

   道元云 如何是不亂印底事

       師云 脫落脫落

       道元乃休。



    429.唐朝 古德英禪師

   微時事田 運槌擊塊次 見一大土塊 戲以槌猛擊之 應時粉碎 驀地大悟。



430.清凉普明和尚示眾云。

   祖師心法。洞貫十方今古恒然。法爾如是。如是之法不假修而自就。

   不假得而自圓。一切現成。名不動地。用而非有。不用非無。

   妙體湛然。恒常不變。體合妙用應備無為。映現重重無邊色相。

   心無自性觸事全彰。不動道場遍十方界。如斯境界略暫回光。

   背覺合塵妄為影事。此之事意如王大路。行之即是。

   假使不行亦在其路。如斯所論。猶是化門之說。

   若以舉唱宗乘。只有一時散去好。



431.晦堂和尚示眾。擊繩牀一下云。

   一塵纔起。大地全收。

   諸人耳在一聲中。一聲徧在諸人耳。

   若是摩霄俊鶻便合乘時。止濼困魚徒勞激浪。



432.南泉和尚示眾云。

   然燈佛道了也。若心相所思出生。諸法虗假皆不實。

   何以故。心尚無有云何出生諸法。猶如形影分別虗空。

   如人取聲安置篋中。

   亦如吹網欲令氣滿。

   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

   據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得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禪定解脫神通妙用。

   至一切世界普現色身。或示現成等正覺轉大法輪入般涅槃。使無量入毛孔。

   演一句經無量劫其義不盡。教化無量億千眾生得無生法忍。尚喚作所知愚。

   極微細所知愚。與道全乖。大難大難。珍重。

     

433.六祖云:

   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434.澧州高沙彌:

   高沙彌初參藥山。

   山問。甚處來。

   師曰。南嶽來。

   山曰。何處去。

   師曰。江陵受戒去。

   山曰。受戒圖甚麼。

   師曰。圖免生死。

       山曰。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汝還知否。

   師曰。恁麼則佛戒何用。

   山曰。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師禮拜而退。

   道吾來侍立。

   山曰。適來有個跛脚沙彌。却有些子氣息。

   吾曰。未可全信。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山上堂。召曰。早來沙彌在甚麼處。

   師出眾立。

   山問。我聞長安甚閙。你還知否。

   師曰。我國晏然。

   山曰。汝從看經得請益得。

   師曰。不從看經得。亦不從請益得。

   山曰。大有人不看經不請益。為甚麼不得。

   師曰。不道他不得。祇是不肯承當。



435.投子禪師一日入堂。因有一僧眠。

   師云。宛如老僧在圓通禪師處對話相似。

   僧默然。

   師云 你还邈得耶。

   僧擬分踈。

   師乃打。

   僧於此豁然大悟。乃作禮。

   師云。你見什麼乃禮拜。

   僧云。今日如貧人獲明珠。

   師忻然而去。其僧徑上方丈正宣前事。

   師呵責云。且去。



436.坦然初參嵩嶽慧安國師

       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曰:何不問自己意

   云 如何是自己意

   曰:當觀密作用

   云 如何是密作用

   國師以目開合視之

   然 於言下知歸。



437.玄沙禪師訪三斗庵主 才相見

    主曰 莫怪住山年深無坐具

    師曰 人人盡有 庵主為什麼無

    主曰 且坐吃茶

    師曰 庵主原來有。



438.問 如何是無縫塔 

     玄沙禪師曰 這一縫太小。



439.問 承和尚有言 聞性遍周沙界 這裡為什麼不聞 

          玄沙禪師云 誰知不聞。



    440. 雲門禪師一日云。

         拈槌豎拂。彈指揚眉。一問一答。並不當向上宗乘。 

         僧便問。如何是向上宗乘。 

         師云。地下閻浮。大家總道得。祇如閙市裏坐朝時。猪肉案頭茆坑裏蟲子。

         還有超佛越祖之談麼。 

         僧云。有底不肯。 

         師云。有底不肯。不可商量時便有。不商量時便無也。

         若約那箇語話體上會事。直言未到。見解偏枯。 



    441.達磨大師安心法門云。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

        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 云何自心現量。

        答 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

           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

        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

        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

        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

        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

        從文字解者氣力弱。

        即事即法者深。

        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癡人。

        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 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

        所以不知苦樂者。由亡己故。得至虗無。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 諸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

            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 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 而物非非也。

            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名為達道。

            逢物直達知其本原。此人慧眼開。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

            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

            若見相時即一切處。

            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

            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鑪炭等事。現見生死相。

            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

            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442.于頔相公問紫玉。

        佛法至理乞師一言。

        玉曰。相公。佛法至理。須去其情理。

        公云 便請和尚去其情理。

        玉曰 便請問來。

        公云 如何是佛。

        玉召 相公。

        公應 喏。

        玉曰 更莫別求。

        藥山後聞此語曰。噫。可惜于相公生埋向紫玉山下。

        相公聞得特訪藥山。

        乃問 如何是佛。

        山召云 相公。

        公應 喏。

        山曰 是甚麼。

        公於此有省。



    443.大乘遵和尚在慈照會中。

        一日問 古人索火意旨如何。

        照曰 任佗滅。

        云 滅後如何。

        曰 初三十一。

        云 恁麼則好時節也。

        曰 汝見甚麼道理。

        云 今日一場困。

        照便打。

        遵乃有頌。

        索火之機實快哉。藏鋒妙用少人猜。要會我師親的旨。紅爐火盡不添柴。



    444.龍濟問僧甚處來。云翠巖來。

       曰 翠巖有何言句示徒。

       云。常道出門逢彌勒。入門見釋迦。

       曰 與麼道又爭得。

       僧便問 和尚又如何。

       曰 出門逢阿誰。入門見甚麼。

       僧於言下有省。



    445.圓悟禪師:

       此心雖人人具足。從無始來清淨無染。初不取著。寂照凝然了無能所

       十成圓陀陀地。只緣不守自性妄動一念。遂起無邊知見漂流諸有。

       根脚下恒常佩此本光未甞曖昧。而於根塵枉受纏縛。若能蘊宿根。

       遇諸佛祖師。直截指示處。便倒底脫却膩脂衲襖。赤條條淨倮倮直下承當。  

       不從外來不從內出 。當下廓然,明証此性。

 

    446.藥山惟儼禪師

       問:「如何得不被諸境惑?」

       藥山禪師曰:聽他何礙汝?

       曰:不會 。

       師曰:何境惑汝?

 

    447.藥山惟儼禪師

       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

       師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

       頭曰:「我這裡針劄不入。」

       師曰:「我這裡如石上栽華。」

       頭然之。 後居澧州藥山,海眾雲會。

 

    448.鼓山和尚示眾云。

       大事未辦。宗脉不通。切忌記持言句。意識裏作活計。不見道。意為賊。

       識為浪。盡被漂淪沒溺去。無自由分。諸和尚必若大事未通。

       不如休去大歇去。身心純靜去好。時中莫駐著。事却易得露。

       遮箇是事。不得已相勸之言。古人喚作死馬醫。

       若是箇漢。向佗與麼道。如同寐語一般。且諸人分上作麼生。

       十二分教還用得一字麼。

       諸方老宿語還用得一句麼。

       若十二分教是。兄弟在阿那教中。

       若諸方老宿語當得。兄弟在阿那句中。

       所以道十二分教唱不得。凡聖攝不得。今古流不得。言句該不得。

       與麼說話葢為刺頭入在教門裏。且與伊拆開。

       若有箇漢總未通遮箇消息。向佗與麼道。被伊驀口摑㞘沸作麼。不可恠得佗也。

       兄弟。大須甄別。莫吉凶不辨。有辨者出來 對眾驗看。時寒久立。



    449.僧問:「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如同魔說時如何?」

       懷海禪師云:固守動靜,三世佛冤;此外別求,如同魔說。



    450.李駙馬見石門。

       門謂曰 此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李即便領。以頌自陳。

       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拌。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451.圓悟克勤禪師 :

       佛道懸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祖師門下斷臂立雪 腰石舂碓 擔麥推車

       事園 作飯 開田疇 施湯茶 般土 拽磨。

       皆抗志絕俗自強不息圖成功業者乃能之。所謂未有一法從嬾墮懈怠中生。

       既以洞達淵源至難至險人所不能達者尚能。

       而於涉世應酬屈節俯仰而謂不能。此不為非不能也。

       當稍按下雲頭。自警自策。庶幾方便門寬曠。不亦善乎。



    452. 圓悟克勤禪師:

       欲得親切。第一不用求。求而得之已落解會。況此大寶藏亘古亘今。

       歷歷虗明。從無始劫來為自己根本。舉動施為全承他力。

       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處則便透脫。不墮情塵不居意想。迥然超絕則徧界不藏。

       物物頭頭渾成大用。一一皆從自己胸襟流出。古人謂之運出家財一得永得。

       受用豈有窮極耶。但患體究處根脚不牢不能徹證。直須猛截諸緣。

       令無纖毫依倚。放身捨命直下承當。無第二箇。縱使千聖出來亦不移易。

       隨時任運喫飯著衣長養聖胎不存知解。可不是省要徑截殊勝法門耶。

 

    453.圓悟克勤禪師:

       大凡學道探玄須以大信根。深信此事不在言語文字一切萬境之上。

       確實惟於自己根脚。放下從前作知作解狂妄之心。

       直令絲毫不掛念。向本淨無垢寂滅圓妙本性之中徹底承當。能所雙忘言思路絕。

       廓然明見本來面目。使一得永得堅固不動。

       然後換步移身出言吐氣並不落陰魔境界。則一切佛法端坐現前。遂契行坐皆禪。

       脫去生死根本。永離一切蓋纏。成箇灑灑無事道人。何須向紙上尋他死語。







    454.神會和尚問諸學道者 

       今言用心者 為是作意不作意

       若不作意 即與聾俗無別 

       若言作意 即是有所得 以有所得者即是繫缚故 何由可得解脫 

       聲聞修空住空 即被空缚

       若修定住定 即被定缚

       若修靜住靜  被靜缚

       若修寂住寂 被寂缚 是故

       般若經云  若取法相 即著我 人 眾生 壽者   

       又維摩經云  調服其心者 是聲聞法  不調服心者 是愚人法 

       仁者既用心  是調服法  若調服法 何名解脫者 

       須陀含亦調服 

       斯陀含亦調服 

       阿那含亦調服   

       阿羅漢亦調服 

       非想定及非非想亦調服

       四禪亦調服 

       三賢並皆調服 

       若為鑑別  若如此定者  並未解脫 。 







455 . 終南山政禪師。

    因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遞進亦勞。一日御厨中有擘不開者。

        帝以為異。因焚香禱之乃開。即見菩薩形梵相具足。

        帝遂貯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錦。賜興善寺眾僧瞻禮。

        乃問羣臣此何祥瑞。因詔師問。

        師云。臣聞物無虗應。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故契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云。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

        師云。陛下覩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非信耶。

        帝云。希奇之事。朕深信焉。

        師曰 陛下已聞說法竟。皇情大悅。得未曾有。

        勑天下寺各立觀音像。



    456五祖演和尚示眾云。

       每日起來拄却臨濟棒。吹雲門曲。應趙州拍。擔仰山鍬。驅溈山牛。

       耕白雲田。七八年來漸成家活。更告諸公。每人出一隻手相共扶助。

       唱歸田樂。麤羹淡飯且恁麼過。何也。但願今年蠶麥熟。羅睺羅兒與一文。

       僧問 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曰 頭上戴纍垂。

       云 見後如何。

       曰 青布遮前。

       云 未見四祖時為甚麼百鳥銜花獻。

       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

       云 見後為甚麼百鳥不銜花獻。

       曰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457. 大寧寬和尚示眾云。

       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所以道盡大地是真空。徧法界是妙有。且道是甚麼人用得。

       四時運轉日月長明。法本不遷道無方所。隨緣自在逐物昇沈。

       此土佗方入凡入聖。雖然如是。且道入鄉隨俗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云。西天梵語。此土唐言。



   458. 忠國師問紫璘供奉佛是甚麼義。

       云 是覺義。

       曰 佛曾迷否。

       云 不曾迷。

       曰 用覺作麼。

       供奉無對。







   459清涼國師答皇太子問。

       心要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

       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無智無得。

       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

       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

       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起。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

       是非兩亡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

       雙亡證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

       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渾然齊致。

       是知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

       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

       唯忘懷虗朗消息沖融。

       其猶 透水月華 虗而可見。無心鑑像 照而常空矣。







460.鼓山示眾云。

諸和尚盡道向諸方參學。未委參甚麼。學甚麼。還有參得者無。有即出來

對眾驗看。諸和尚為復參禪參道。參佛參法。參毗盧師法身主。

參佛向上事涅槃後句。若實參此句。得為大妄。喚作望上心不息。

與諸和尚了無交涉。

時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 吐却著。

問。凡有言句盡是觸犯宗風。未審如何是宗門中事。

曰 合取口。







461. 雲門匡真禪師:

        舉參同契云。回互不回互。

師云。作麼生是不回互。乃以手指板頭云。者箇是板頭。

作麼生是回互。師云。喚什麼作板頭。







462. 雲門匡真禪師:

    舉心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

    師云 為爾有箇眼見。所以言無 . 不可如今見時 . 不可說無也。

         然雖如此。見一切有什麼過。一切不可得。有什麼聲香味觸法。

 

    463. 雲門匡真禪師云:

    作麼生是法身。師云。六不收。

    又云。三十三天二十八宿。



464. 雲門匡真禪師:

    舉雪峰云。盡大地是爾將謂別更有。

    師云。不見楞嚴經云。眾生顛倒迷己逐物。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465. 雲門匡真禪師:

    示眾云。爾等諸人每日上來下去。問訊即不無。若過水時將什麼過。

    有久住僧對云 步。

師深喜之。





466. 雲門匡真禪師:

        舉長慶問秀才云。

    佛教云。眾生日用而不知。

    儒書亦云。日用而不知。不知箇什麼。

    秀才云。不知大道。

    師云。酌然不知。



467. 雲門匡真禪師:

    一日云。常徒之見過在什麼處。

    代云。洎作過中會。

 

468. 雲門匡真禪師:

    一日云。汝作麼生辨得無礙法。

    代云。閑家具。



469. 雲門匡真禪師:

    古人道。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新羅日本與這裏作麼生。

        僧云 不別。

        師云。入地獄。

        代云。不可作地獄見解。

        又云。爭得玉歸。



    470.  青林師虔禪師,初參洞山,

        山問:「近離甚處。」

        師曰:「武陵。」

        曰:「武陵 法道何似此間?」

        師曰:「胡地冬抽筍。」

        山曰:「別甑炊香飯供養此人。」

        師拂袖 便出。

        山曰:「此子向後,走殺天下人在。」

        師在洞山栽松次,有劉翁者求偈。

        師作 偈曰:

        長長三尺餘,鬱鬱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老。

        劉得偈呈洞山,

        山 謂曰:「此是第三代洞山主人。

 

    471.青林師虔禪師辭洞山,

        山曰:「子向甚麼處去?」

        師曰:「金輪不隱的,遍界絕紅塵。」

        山曰:「善自保任!」

        師珍重而出。

        洞山門送,謂師曰: 「恁麼去一句作麼生道?」

        師曰:「步步踏紅塵,通身無影像。」

        山良久,

        師曰:「 老和尚何不速道!」

        山曰:「子得恁麼性急?」

        師曰:「某甲罪過。」便禮辭。

 

472. 青林師虔禪師至山南府青銼山住庵

經十年,忽記洞山遺言

乃曰:當利群蒙,豈拘小節邪?

遂往隨州,眾請住青林,後遷洞山。

凡有新到,先令搬柴三轉,然後參堂。

有一僧不肯,

問師曰:三轉內即不問,三轉外如何?

師曰:鐵輪天子寰中旨。

僧無對。

師便打,趁出。

僧問:金錍撥破腦,腦上灌醍醐。

曰:恁麼則謝師醫。

師便打。

 

473.青林師虔禪師上堂

祖師門下,鳥道玄微。

工窮皆轉,不究難明。汝等諸人直須離心意識參,

出凡聖路學,方可保任。

若不如是,非吾子息。

問:久負不逢時如何?

師曰:古皇尺一寸。

問:請師答話。

師曰:修羅掌於日月。

 

474.青林師虔禪師上堂

祖師宗旨,今日施行,法令已彰,復有何事?

僧問:正法眼藏,祖祖相傳,未審和尚傳付何人?

師曰:靈苗生有地,大悟不存師。

 

475.青林師虔禪師

僧問:如何是道?

師曰:回頭尋遠澗。

曰:如何是道中人?

師曰:擁雪首揚眉。

問:千差路別,如何頓曉?

師曰:足下背驪珠,空怨長天月。

 

476. 青林師虔禪師

        僧問:「學人徑往時如何?」

青林禪師曰:「死蛇當大路,勸子莫當頭。」

        曰:「當頭者如何?」

        師曰:「喪子命根。」

  曰:「不當頭者如何?」

  師曰:「亦無回避處。」

 曰:「正當恁麼時如何 ?」

 師曰:「失卻也。」

 曰:「向甚麼處去?」

 師曰:「草深無覓處。」

 曰:「和尚 也須隄防始得。」

 師拊掌曰:「一等是箇毒氣。」

 

477. 丹霞問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宏智禪師曰 井底蝦蟆吞卻月 三更不借月明簾

霞云 未在更道

師擬議

霞打一拂子云 又道不借

師忽大悟作禮

霞云 何不道取一句

師曰 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霞云 未暇打爾在 且去。

 

478. 真歇禪師初見丹霞

霞問 作麼生是空劫前自己

師擬對

霞云 你鬧且去。

一日登缽盂峰 豁爾開悟 徑歸見霞 方侍立

霞劈耳便掌云 將謂你知有

師忻然禮拜

來日 霞上堂云 日照孤峰翠 月臨溪水寒 祖師玄妙訣 莫向寸心安。

便下座

師曰 今日陞座更瞞我不得

霞云 你試舉我今日陞座看

師 良久

霞云 將謂不瞥地

師抽身便出。

霞一日在方丈後坐

師問訊

霞見來不顧

師曰 維摩道個甚麼 文殊便生讚嘆

霞微笑

師禮拜

霞云 你不待我為你說

師云 我又不是患聾。

 

479.雲居因僧問

山河大地從何而有?

居曰:從妄想有。

曰:與某甲想出一錠金得嗎?

居便休去

僧不肯。

雲門文偃云:已是葛藤,不能折合。

待伊道想出一錠金得嗎?

以拄杖便打

 

    480.筠州洞山悟本禪師:

一大藏教只是個之字。

  

    481. 大乘入楞伽經:

          證自智境界

          轉所依藏識

          為大涅槃

  

482.大乘入楞伽經:

一切識自性習氣

      及 藏識 意 意識 見習轉已

     我及諸佛說名 涅槃



483.大乘入楞伽經:

分別爾炎識滅

      名為涅槃

 

   484. 嚴頭云

          卻物為上 逐物為下

 

   485. 僧問 如何是石門境

           師曰 遍界黃金無異色

                往來遊子罷追尋

           問 如何是境中人

           師曰 無相不居凡聖位

                經行鳥道沒蹤由

 

   486.問 正當停午時如何 

        洛浦曰

        停午猶虧半 烏沈始是圓

        要會個中意 牛頭尾上安

 

   487. 問 一大藏教收不得者 

        洛浦曰

        雨滋三草秀 片玉本來輝

 

   488. 問 月未圓時如何 

        夾山云 吞卻三個四個 

        問 圓後如何 

        師云 吐出七個八個。

 

   489. 興教洪壽禪師聞墮薪有省 作偈云

        撲落非他物  縱橫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490. 丞相張商英居士:

      因入僧寺。見藏經梵夾。金字齊整。乃怫然曰。吾孔聖之書。

      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夜坐書院中。 研墨吮筆。憑紙長吟。中夜不眠。

      向氏呼曰。官人。夜深何不睡去。

      公以前意白之。 正此著無佛論。

      向氏應聲曰。既是無佛。何論之有。當須著有佛論始得。

      公疑其言。遂已之。

 

   491. 丞相張商英居士:

      公與雲峰悅語至更深。論及宗門事。

      悅曰。東林既印可運使。運使於佛祖言教有少疑否。

      公曰。有。

      悅曰。疑何等語。

      公曰。疑香嚴獨脚頌.德山拓鉢話。

      悅曰。既於此有疑。其餘安得無耶。祇如巖頭言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

      公曰。有。

      悅大笑。便歸方丈。閉却門。

      公一夜睡不穩。至五更下牀。觸飜溺器。乃大徹。猛省前話。

      遂有頌 曰。

             皷寂鐘沉拓鉢回。巖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祇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

      遂扣方丈門。曰。某已捉得賊了。

      悅曰。贓在甚處。

      公無語。

      悅曰。都運且去。來日相見。

      翌日。公遂舉前頌。

      悅乃謂曰。參禪祇為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

      然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墮在區宇。

      乃作頌證之曰。

             等閑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

             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體用。莫擇精麤。

             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非情盡。凡聖皆除。

             誰得誰失。何親何疎。拈頭作尾。指實為虗。

             飜身魔界。轉脚邪塗。了無逆順。不犯工夫。

 

   492. 五祖弘忍禪師

      無上菩提 須得言下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不生不滅

      於一切時中 念念自見 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 萬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 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493. 圓悟克勤禪師:

      從上來人誨示訓導 唯務無心 非無真心

      但無一切淨穢依倚 分別知解 執著之心耳

      此發心學道 悟入修行方便次第也。

 

   494.雲居道譍禪師曰。

      汝等直饒學得佛邊事。早是錯用心了也。

      不見古人講得。天花落。石點頭。   

      尚不干自己事。自餘是什麼閑。如今擬將有限身心。

      向無限中用。有什麼交涉。如將方木逗圓孔中。多少聱訛。

      若無與麼事。饒汝說得簇花簇錦。也無用處。未離情識在。

      若一切事。須向這裏及盡。始得無過。方得出身。

      若有一毫髮去不盡。即被塵累。豈況更多。差之毫釐。過犯山嶽。

      不見古人道。學處不玄。盡是流俗。閨閤中物捨不得。俱為滲漏。

      直須向這裏及取去。及去及來。併盡一切事。始得無過。

      如人頭頭上了。物物上通。  

      祇喚作了事人。終不喚作尊貴。

      將知尊貴一路自別。便是世間極重極貴物。 

      不得將來向尊貴邊。須知不可思議。不當好心。

      所以古人道。猶如雙鏡。光光相對。光明相照。更無虧盈。

      豈不是一般。猶喚作影像邊事。

      如日出時。光照世間。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喚作甚麼。

      如今人未認得光影門頭戶底粗淺底事。將作屋裏事。又爭得。

 

   495.因普請鋤地次 有僧聞鼓聲 舉起鋤頭大笑歸去    

      百丈禪師云 俊哉 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後喚其僧問 你今日見甚麼道理

      僧云 某甲早晨未吃粥 聞鼓聲歸吃飯

      師乃 呵呵大笑

 

   496.五祖法演和尚 常問白雲守端禪師

      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裏親收得 如何是珠   

      白雲守端禪師便喝

      五祖大悟

 

   497. 大珠和尚初參馬祖 

      祖問曰 從何處來 

      曰 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 來此擬須何事 

      曰 來求佛法 

      祖曰 自家寶藏不顧  拋家散走作甚麼  我這裡一物也無 求甚麼佛法 

      珠遂禮拜問曰  阿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一切俱足更無欠少 使用自在 何假向外求覓 

      珠於言下自識本心  不由知覺  踴躍禮謝

 

   498.葉縣歸省禪師 

      夫行腳禪流  直須著忖  參學須具參學眼  

      見地須得見地句 方有相親分  始得不被諸境惑  亦不落於惡道  

      畢竟如何委悉  

      有時句到意不到   妄緣前塵 分別影事 

      有時意到句不到   如盲摸象 各說異端 

      有時意句俱到     打破虛空界 光明照十方  

      有時意句俱不到   無目之人縱橫走 忽然不覺落深坑  

 

   499.育王懷璉禪師曰 :

      若論佛法兩字,是加增之辭,廉纖之說.諸人向這裡承當得,

      盡是二頭三首,譬如金屑雖貴,眼裡著不得.

      若是本分衲僧,纔聞舉著,一擺擺斷,不受纖塵,獨脫自在,最為親的. 

      然後便能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凡同凡,

      在聖同聖.一切處出沒自在,並拘檢他不得,名邈他不得,

      何也?為渠能建立一切法故.一切法要且不是渠,渠既無背面,

      第一不用妄與安排.但知十二時中,平常飲啄, 快樂無憂.

      祇此相期,更無別事.所以古人云,放曠長如癡兀人,他家自有通人愛。

 

   500.五祖法演垂示云

      你但盡你見解作計較 待一時蕩盡自然省也。

 

   501.圓悟克勤禪師

      只貴正知正見 安在乎論誰家之子哉

      等是曹溪門下 何有彼宗此派於其間也。

 

   502. 天依義懷禪師

      上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不用續鳧截鶴,夷岳盈壑。  

      放行也百醜千拙,

      收來也攣攣拳拳。

      用之,則敢與八大龍王鬥富。

      不用,都來不直半分錢。參!”

 

   503.大慧宗杲禪師

      學世間法 需要理會得分曉 

      學出世間法 卻全要理會不得 方有趣向分

      問 既理會不得 却如何趣向

      曰 但恁麼究取 。

 

   504.圓悟克勤禪師

      不必盡棄世間有漏有為然後入無為無事 當知原非兩種

      若懷去取則打作兩橛也 。

 

 

   505.圓悟克勤禪師

      禪非意想 道非功勳

      若以意想參禪 如鑽冰求火 掘地覓天 只益勞神

      若以功勳學道 如土上加泥 眼裡撒沙 轉見困頓

      儻歇却意識 息却妄想 則禪河浪止 定水波澄

      去却功用 休却營為 則大道坦然 七通八達 。

 

   506.和州開聖覺長老。參長蘆夫和尚。久無所得。

      聞五祖法道。徑造席下。

      祖一日。室中問。釋迦彌勒。猶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

      覺云。胡張三黑李四。

      祖然其語。

      時圓悟為座元。

      祖舉似之。

      悟云。好則好。只恐未實。不可放過。更於言下搜看。

      次日入室。祖如前問。

      覺云。昨日向和尚道了。

      祖云。道什麼。

      覺云。胡張三黑李四。

      祖云。不是不是。

      覺云。昨日為甚麼是。今日又道不是。

      祖云。昨日是。今日不是。

      覺於言下大悟。

 

   507.慈照聰禪師

      有僧問。深山巖崖中。還有佛法也無。

      照云。有。

      進云。如何是深山巖崖中佛法。

      照云。奇怪石頭形似虎。火燒松檜勢如龍。

 

   508.圜悟佛鑑佛眼同在五祖。一日相謂曰。

      老和尚只是乾嚗嚗地禪。往往說心說性不得。

      因請益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祖曰。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色是諸數。摩尼珠是佛身。

      圜悟謂二老曰。他大段會說。我輩說時費力。

      他只一兩句便了。分明是个老大虫。

 

   509.佛鑑和尚云

      祖師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如今諸方多是 曲指人心 說性成佛 。

 

   510.湛堂一日謂師曰。

      杲上座。我這裏禪。你一時理會得也。教你說也說得。

      教你做拈古頌古小參普說。你也做得。只是有一件事。你還知麼。

      對曰。不知甚麼事。

      湛堂曰。你欠㘞地一解在。你不得這一解。我方丈與你說時便有禪。

      纔出方丈便無了。惺惺思量時便有禪。纔睡著便無了。

      若如此。如何敵得生死。

      對曰。正是某甲疑處。

      後因湛堂疾亟。

      師問曰。和尚若不起此疾。教某甲依附誰。可以了此大事。

      湛堂曰。有個勤巴子。我亦不識他。你若見之。必能成就此事。

      若見他了不得。便修行去。後世出來參禪。

 

   511.大慧宗杲禪師

      師因入室。退謂眾曰。今時兄弟。知見情解。多須要記閑言長語來這裏答。  

      大似手中握無價摩尼寶珠。被人問你手中是甚麼。

      却放下了。拈起一个土塊相似。可煞是癡。

      若恁麼。參到驢年。也則未省。

 

   512.大慧宗杲禪師

      才有所重 便成窠臼 古人喚作貼體衣病 最難治  。

 

   513.大慧宗杲禪師

      不是塵不侵 自是我無心 。

 

   514.大慧宗杲禪師

      要識法麼。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是。

      要識病麼。妄想顛倒貪瞋邪見是。

      雖然如是。離妄想顛倒。無真如佛性。

                離貪瞋邪見。無菩提涅槃。

      且道分即是不分即是。存一去一其病益深。

      若不分正是顢頇佛性籠侗真如。畢竟作麼生說箇除病不除法底道理。

      有般漢聞恁麼說便道。即法是病。即病是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順真如則顛倒妄想貪瞋邪見悉皆是法。

            隨顛倒則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悉皆是病。

      恁麼見解。莫道我披衲衣。便是作他座主奴也未得在。

      何故 須知平地上死人無數。灼然過得荊棘林者是好手。

      不見古人云。設有一法過於涅槃。吾說亦如夢幻。

      苟能於夢幻中。如實而證 如實而解。如實而修 如實而行。

      以如實之法。能自調伏。起大悲心。作種種方便。

      復能調伏一切眾生。而於眾生不作調伏不調伏想。

      亦復不作顛倒想。不作貪瞋邪見想。不作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想。

      不作除病。不除法想。不作存一去一分不分想。

      既無如是之想。則一道清淨平等解脫。徑山今日說此清淨平等解脫之法。

      伏願。了唯心之淨土。見自性之彌陀。此界他方隨處快樂。

 

   515.鏡清問玄沙

      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個入路

      沙云 還聞偃溪水聲嗎

      清云 聞

      沙云 從這裡入

      鏡清於此得個入處 。

 

   516.僧問。發心出家本擬求佛。未審如何用心即得成佛。

      忠國師曰。無心可用即得成佛。

      (大慧宗杲禪師云。這僧難容。恰如箇鼠粘子相似。這箇老子軟頑。

      又撞著這僧軟頑粘住)。

      便問。無心可用阿誰成佛。

      國師曰。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

      僧曰。佛有大不可思議。為能度眾生。若也無心。阿誰度眾生。

      國師曰。無心是真度生。若見有生可度者。即是有心。宛然生滅。

      僧曰。今既無心。能仁出世說許多教跡。豈可虛言。

      國師曰。佛說教亦無心。

      僧曰。說法無心。應是無說。

      國師曰。說即無 無即說。

      僧曰。說法無心造業有心否。

      國師曰。無心即無業。今既有業。心即生滅。何得無心。

      僧曰。無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

      國師曰。心尚自無。誰言成佛。

              若有佛可成。還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處得無心。

      僧曰。既無佛可成。和尚還得佛用否。

      國師曰。心尚自無。用從何有。

      僧曰。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

      國師曰。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僧曰。本來無見。莫落空否。

      國師曰。無空可落。

      僧曰。有可墮否。

      國師曰。空既是無。墮從何立。

      僧曰。能所俱無。忽有人持刀來取命。為是有是無。

      國師曰。是無。

      僧曰。痛否。

      國師曰。痛亦無。

      僧曰。痛既無。死後生何道。

      國師曰。無死無生亦無道。

      僧曰。既得無物自在。飢寒所逼若為用心。

      國師曰。飢即喫飯寒即著衣。

      僧曰。知飢知寒。應是有心。

      國師曰。我問汝有心。心作何體段。

      僧遲疑良久 覓心與飢寒體段。了不可得。遂依實供通曰。心無體段。

      國師曰。汝既知無體段。即是本來無心。何得言有。

      僧曰。山中逢見虎狼。如何用心。

      國師曰。見如不見。來如不來。彼即無心。惡獸不能加害。

      僧曰。寂然無事。獨脫無心。名為何物。

      國師曰。名金剛大士。

      師喝一喝云。好人不肯做却要屎裏臥。

      僧曰。金剛大士有何體段。

      國師曰。本無形段。(師云。何不早恁麼道)。

      僧曰。既無形段。喚何物作金剛大士。

      國師曰。喚作無形段金剛大士。

      僧曰。金剛大士有何功德。

      國師曰。一念與金剛相應。能滅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見殑伽沙諸佛。

      其金剛大士功德無量。非口所說。非意所陳。假使殑伽沙劫住世說。亦不可得盡。

      這僧當下大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517.趙州作沙彌時。同本師行脚到南泉。

      值南泉臥次。本師禮拜了。趙州方禮拜。

      南泉問云。近離甚處。

      州云。近離瑞像。

      泉云。還見瑞像麼。

      州云。瑞像則不見。面前只見臥如來。

      南泉遂起問。爾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州云。是有主沙彌。

      泉云。那箇是爾主。

       若是如今禪和家。便近前彈指。打箇圓相。喝一喝拍一拍。拂袖便行。

       放出這般惡氣息。

       爾看他趙州。緩緩地近前道。孟春猶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泉乃喚維那云。此沙彌別處安排。

       次日却來問。如何是道。

       南泉也不行棒。也不下喝。也不談玄。也不說妙。

       也不牽經。也不引論。也不舉古人公案。亦不說事。亦不說理。

       只實頭向他道。平常心是道。為他趙州已理會得平常心了。

       便却問。還假趣向也無。

       泉云。擬向即乖。

       州云。不擬爭知是道。

       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真達不疑之地 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於中彊是非耶。

       趙州於言下千了百當。

 

    518.真淨和尚道。

       如今人多是得箇身心寂滅前後際斷。

       休去

       歇去

       一念萬年去。

       似古廟裏香爐去。

       冷湫湫地去。

       便為究竟。殊不知。却被此勝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見不能現前。  

       神通光明不能發露。或又執箇一切平常心是道。以為極則。

       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

       凡百施為。須要平常一路子以為穩當。定將去 合將去。更不敢別移一步。

       怕墮坑落塹。長時一似雙盲人行路。一條拄杖子寸步拋不得。緊把著憑將去。

       步步依倚。一日若道眼谿開。頓覺前非。拋却杖子。撒開兩手。

       十方蕩蕩。七縱八橫。東西南北。無可不可。到這裏方得自在。

 

    519.大慧宗杲禪師

       此箇法門本無難本無易。若能向不難不易處。急著眼看。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方知本無難易底法。如今聰明靈利底人。不能便悟。

       病在於何。却為心意識先行。被心意識障却自己光明。塞却行路。進步不得。

       所以這裏使聰明靈利不著。要須內不放出外不放入。

       內不放出。則是內心無喘。

       外不放入。即是外息諸緣。

       內心既定。則諸緣亦定。

       故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一段大事因緣。大底如是。

       若能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證。

              則三世諸佛即是汝諸人。

              汝諸人即是三世諸佛。

              無古無今。同一解脫。

 

    520.大慧宗杲禪師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覺聖智之境界也。

       決欲知此境界。不假莊嚴修證而得。當淨意根下無始時來客塵煩惱之染。

       如虛空之寬曠。遠離意識中諸取。虛偽不實妄想亦如虛空。則此無功用妙心。

       所向自然無滯礙矣 

 

  521.大慧宗杲禪師

       既學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 . 起一惡念。  

       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

       若一向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慧人。

       昔溈山問嬾安。汝十二時中。當何所務。

       安云牧牛。

       山云。汝作麼生牧。

       安云。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

       山云。子真牧牛也。

       學道人制惡念。當如嬾安之牧牛。則久久自純熟矣

 

  1. 大慧宗杲禪師


   凡看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心未明了。覺得迷悶沒滋昧。如咬鐵橛相似。                 

   時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捨。乃是意識不行。思想不到。絕分別滅理路處。

       尋常可以說得道理。分別得行處。盡是情識邊事。往往多認賊為子 。

       不可不知也

 

  1. 大慧宗杲禪師


   從上諸聖。無言語傳授。只說以心傳心而已。今時多是師承學解。

       背却此心。以語言傳授。謂之宗旨。為人師者。眼既不正。

       而學者又無決定志。急欲會禪。圖口不空。有可說耳。欲得心地開通。

       到究竟安樂之處。不亦難乎

 

    524.大慧宗杲禪師

       學此道。未得箇入頭處時。覺得千難萬難。聞宗師舉覺愈覺難會。

       蓋以取證求歇底心不除。返被此作障礙。

       此心纔歇。方知非難非易。亦非師家可以傳授

 

    525.維摩詰經

       塵勞之儔  為如來種

 

    526.大慧宗杲禪師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 無。

       看時不用博量。

       不用註解。

       不用要得分曉。

       不用向開口處承當。

       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

       不用墮在空寂處。

       不用將心等悟。

       不用向宗師說處領略。

       不用掉在無事甲裏。

       但行住坐臥時時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 ! 提撕得熟。

       口議心思不及。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

       得如此時。却是箇好底消息。

 

    527.大慧宗杲禪師

       古人不得已。見爾迷却路。為爾作箇指路頭主人而已。

       亦無禪道佛法可以傳授。纔說有傳有授。便是邪法。何以故。

       不見金剛經中道。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又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著實而論。說真如佛性。說菩提涅槃。說理說事。說邪說正。盡是非法。

       那堪更說有玄有妙可以傳可以授乎。不見先德有言。說箇學道。

       早是接引之辭耳。又何曾教爾起模畫樣。特地馳求來。

       所以云。擬將心意學玄宗。狀似西行却向東。

       臨濟云。爾但歇得念念馳求心。則與釋迦老子不別。

 

    528.安楞嚴看楞嚴經。至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處。

       不覺破句讀了曰。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沈吟良久。忽然大悟。後讀是經。終身如所悟。更不依經文。

       此亦決定志中。乘決定信。依義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529.大慧宗杲禪師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無心得。

       不可以語言造。

       不可以寂默通。

       於此四句無用心處。方始可以提撕此箇消息也。

       佛說。世出世間功德。無如無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議。

       不見釋迦老子在般若會上。問文殊師利菩薩云。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云。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

       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實無心想而入三昧。

       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

       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則更無心想。常與定俱。

       得到這箇田地。方始可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所以佛說。無心功德直是殊勝。直是無較量處。

       今說無心。非如世間土木瓦石頑然無知之無心。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諦審觀察也

 

    530.大慧宗杲禪師

       道不可學。學而得之非實得也。

       道亦不可不學。不學亦無得期。

       學與不學得與不得。於此道了無交涉。請快著精彩。

       向無交涉處轉身一擲。則學心無學心。得心非得心。如湯沃雪。

       始知從前作祟。皆是本自家親。總不干他閑神野鬼之事。

 

    531.大慧宗杲禪師

       世間塵勞。如火熾然。何時是了。正在鬧中。不得忘却竹椅蒲團上事。

       平昔留心靜勝處。正要鬧中用。若鬧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靜中做工夫一般。  

       若以靜處為是。鬧處為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實相。

       離生滅而求寂滅。好靜惡鬧時正好著力。驀然鬧裏撞翻靜時消息。

       其力能勝竹椅蒲團上千萬億倍。但相聽。決不相誤。

 

    532.大慧宗杲禪師

       要靜坐時。但燒一炷香靜坐。坐時不得令昏沈。亦不得掉舉。

       昏沈掉舉先聖所訶。靜坐時纔覺此兩種病現前。但只舉狗子無佛性話。

       兩種病不著用力排遣。當下怗怗地矣。日久月深纔覺省力便是得力處也。

       亦不著做靜中工夫。只這便是工夫也。

 

    533. 德清和尚

       未達境唯心 起種種分別 達境唯心已 分別即不生

       苟會無性緣生 無生緣性 則無生之旨洞然心目 一切言說皆剩語矣

 

    534.大慧宗杲禪師

       此事不在久歷叢林飽參知識。只貴於一言一句下直截承當不打之遶爾。

       據實而論。間不容髮。不得已說箇直截。已是紆曲了也。說箇承當。

       已是蹉過了也。況復牽枝引蔓。舉經舉教。說理說事。欲究竟耶。

       古德云。但有纖毫即是塵。水牯牛未調伏。猢猻子未死。縱說得恒沙道理。 

       並不干我一星兒事。然說得說不得。亦非外邊事。

       不見江西老宿有言。說得亦是汝心。說不得亦是汝心。

       決欲直截擔荷。見佛見祖如生冤家。方有少分相應。如此做工夫。

       日久月深不著起心求悟。水牯牛自調伏。猢猻子自死矣。記取記取。

 

    535.僧問古德。學人奈何不得時如何。

       古德云。老僧亦奈何不得。

       僧云。學人在學地。故是奈何不得。和尚是大善知識。為甚麼亦奈何不得。

       古德云。我若奈何得。則便拈却爾這不奈何。

       僧於言下大悟。

 

    536. 大慧宗杲禪師

       如宗杲未睡著時。佛所讚者依而行之。佛所訶者不敢違犯。從前依師。

       及自做工夫。零碎所得者。惺惺時都得受用。及乎上床半惺半覺時。

       已作主宰不得。夢見得金寶。則夢中歡喜無限。夢見被人以刀杖相逼。

       及諸惡境界。則夢中怕怖惶恐。自念。此身尚存。只是睡著已作主宰不得。

       況地水火風分散。眾苦熾然。如何得不被回換。到這裏方始著忙。

       先師又曰。待汝說底許多妄想絕時。汝自到寤寐恒一處也。初聞亦未之信。

       每日我自顧。寤與寐分明作兩段。如何敢開大口說禪。

       除非佛說寤寐恒一是妄悟。則我此病不須除。佛語果不欺人。乃是我自未了。

       後因聞先師舉 諸佛出身處 熏風自南來。忽然去却礙膺之物。

       方知黃面老子所說。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妄語不欺人。真大慈悲。

       粉身沒命不可報。礙膺之物既除。方知夢時便是寤時底。寤時便是夢時底。 

       佛言。寤寐恒一。方始自知這般道理。

 

    537.思益經:

       諸佛出世 不為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 但為度生死涅槃二見耳。

 

    538.德清和尚:

       宗鏡云

           以聖教為明鏡 照見自心 

           以自心為智燈 燭經幽旨 

           但莫執義上之文 隨語生解

           直須探筌下之旨 契會本心

 

    539.大智度論:

       若法性是有法 非無法者 摩訶衍不能勝出

 

    540. 楞伽合轍:

       宗鏡云

           因迷立覺 對妄說真 

           皆狥機宜 實無自體

           約世俗有 依實諦無 

           但除相待之名 

           非滅一靈之性 

           性唯絕待 事有對治 

           遣蕩為破執情 

           建立為除斷見

           苦行伏諸外道

           神通化彼愚癡

           三昧降伏天魔

           空觀破其相縛

           見苦斷集 為對增上慢人

           證滅修道 欲除戲論之語

           盡將權智引入斯門

           實無一法可立 亦無一法可遣

 

    541. 三解脫

            如來藏自性清淨 故曰空

            離一切相 故曰無相

            眾生性自具足 故曰無願

 

    542. 楞伽合轍:

            惑亂指心境言  

            以心生則境亂

            境起則心亂

            故以惑亂名之也

 

    543. 大乘起信論: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544. 釋迦牟尼佛:

       有所妄計分別言說為世論 

       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 皆墮外道邪見 悉是世論  。

 

    545.楞伽經:

       若能了達有無等法 一切皆是自心所現 不生分別 不取外境於自住處

       自住處者是不起義 不起於何 不起分別 此是我法 。 

 

    546. 楞伽經:

       能了達唯心所現 不取外境 遠離四句 住如實見 不墮二邊 離能所取

       不入諸量 不著真實 住於聖智所現證法 悟二無我 離二煩惱 淨二種障

       轉修諸地 入於佛地 得如幻等諸大三昧 永超心意及以意識 名得涅槃 。

 

    547. 楞伽經:

       諸法非有無生   故名無生

 

    548. 大乘入楞伽經

       因語言燈  入離言說自證境界

 

    549. 百丈問趙州 近離甚麼處 

       曰南泉  

       丈云 南泉有何言句  

       曰 未得之人直須悄然

       丈便喝 州作怕勢 

       丈云 大好悄然

       州乃作舞而出

 

    550.大乘入楞伽經:  

       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

       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

       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551.大乘入楞伽經:  

       大慧!云何為外道惡見?

       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

       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552.大乘入楞伽經:  

       外物有非有 其心無所取 

       一切見咸斷 此是無生相

 

553. 諸佛要集經:

   文殊師利問其女(離意女)曰:「於今何故不轉女身?」

   其女答曰:「文殊且止!勿懷妄想,仁有意觀,達諸法者 有男女乎?」

   答曰:「無也。」

       又問:「計於色者 有男女乎?」

       答曰:「無也。

       問 受想行識 有男女乎?」

       答曰:「無也。」

       問「地水火風 有男女乎?」

       答曰:「無也。」

       問 「虛空曠然無有邊際,不見處所,有男女乎?」

       答曰:「無也。」

       又問文殊:「所說文字本末有處所,得男女乎?」

       答曰:「無也。」

       其女報曰:「向者何故而發此言:『於今何故不轉女身?』

       假使我已自得女處 見於男女,則捨女像 當受男形?

       我不得女 不見男子,何因捨女成男子形?

       計於諸法無合,無散,無本,本際空靜,虛空無合無散,

       一切諸法悉如虛空,當以何因轉於女像成男子乎?

       所以者何?是為如來之所頒宣第一法教。」

 

    554.真州真如院方禪師,參瑯邪,

       唯看柏樹子話。每入室,陳其所見,不容措詞,常被喝出。

       忽一日大悟,直入方丈曰:『我會也。』

       瑯邪曰:『汝作麼生會?』

       師曰:『夜來床薦暖,一覺到天明。』

       瑯邪可之。

 

    555.白雲守端禪師 依茶陵郁禪師披削。往參楊岐。

       岐一日忽問。受業師為誰。

       師曰。茶陵郁和尚。

       岐曰。吾聞。伊過橋遭攧有省。作偈甚奇。能記否。

       師誦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鎻。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岐笑而趨起。

       師愕然。通夕不寐。黎明咨訽之。適歲暮。

       岐曰。汝見昨日打敺儺者麼。

       曰 見。

       岐曰。汝一籌不及渠。

       師復駭曰。意旨如何。

       岐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

       師大悟。

 

    556.達磨血脈論:  

       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

       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

       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

       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

       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557.楞伽經:  

       菩薩摩訶薩 應不住文字 隨宜說法

       我及諸佛 皆隨眾生煩惱解欲種種不同 而為開演

       令知諸法自心所見 無外境界 捨二分別 轉心意識 非為成立聖自證處。

 

    558.清遠禪師從靈源禪師所勉徑趨海會。後命典謁。

       適寒夜孤坐。撥爐見火一豆許。恍然自喜曰。

       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遽起閱几上傳燈錄。

       至破灶墮因緣忽大悟。作偈曰。

       刀刀林鳥啼。披衣終夜坐。

       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墮。

       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

       念之永不忘。門開少人過。

       圓悟因詣其寮。舉青林般土話驗之。且謂。古今無人出得。爾如何會。

       師曰。也有甚難。

       悟曰。秖如他道鐵輪天子寰中旨意作麼生。

       師曰。我道帝釋宮中放赦書。

       悟退語人曰。且喜遠兄便有活人句也。

 

    559.忠國師問禪客從何方來。曰 南方來。

       師曰 南方有何知識。

       曰 知識頗多。

       師曰 如何示人。

       曰 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 

          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遍於身中。挃頭頭知挃腳腳知。故名正遍知。

          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

          龍換骨蛇脫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

       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

            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

            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為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三

            五百眾目視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佗壇經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惑亂

            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

            淨名不應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僧又問。法華了義。開佛知見。此復若為。

       師曰。佗云開佛知見。尚不言菩薩二乘。豈以眾生癡倒便同佛之知見邪。  

       僧又問 阿那箇是佛心。

       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曰。與經大相違也。涅槃云。離牆壁無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

             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即別。悟即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

             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若執無情無佛性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違經。吾不違也。

       問。無情既有心性。還解說法否。

       師曰。佗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曰 某甲為甚麼不聞。

       師曰 汝自不聞。

       曰 誰人得聞。

       師曰 諸聖得聞。

       曰 眾生應無分邪。

       師曰。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

       曰 某甲聾瞽不聞無情說法。師應合聞。

       師曰 我亦不聞。

       曰。師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

       師曰。賴我不聞。我若得聞。汝即不聞我說法。

       曰 眾生畢竟得聞否。

       師曰。眾生若聞。即非眾生。

       曰 無情說法有何典據。

       師曰。不見華嚴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

       曰。師但說無情有佛性。有情復若為。

       師曰 無情尚爾況有情邪。

       曰。若然者。南方知識云見聞覺知是佛性。應不合判同外道。

       師曰。不道佗無佛性。外道豈無佛性邪。但緣見錯。

             於一法中而生二見。故非也。

       曰。若俱有佛性,且殺有情即結業,互酬損害,無情不聞有報。

       師曰。有情是正報。計我我所而懷結恨。即有罪報。無情是其依報。

             無結恨心。是以不言有報。

       曰。教中但見有情作佛。不見無情受記。且賢劫千佛孰是無情佛邪。

       師曰。如皇太子。未受位時唯一身爾。受位之後國土盡屬於王。

             寧有國土 別受位乎。今但有情受記作佛之時。十方國土悉是遮那佛身。 

             那得更有無情受記邪。

       曰 一切眾生盡居佛身之上。便利穢污佛身。穿鑿踐蹋佛身。豈無罪邪。

       師曰。眾生全體是佛。欲誰為罪。

       曰。經云。佛身無罣礙。今以有為窒礙之物而作佛身。豈不乖於聖旨。

       師曰。大品經云。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汝信色是空否。

       曰 佛之誠言那敢不信。

       師曰。色既是空。寧有罣礙。

       曰。眾生佛性既同。只用一佛修行。一切眾生應時解脫。今既不爾。同義安在。

       師曰。汝不見華嚴六相義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成壞總別。類例皆然。

             眾生佛雖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得。未見佗食我飽。

       曰。有知識示學人。但自識性了無常時。拋卻殼漏子。

           一邊著靈臺智性迥然而去。名為解脫。此復若為。

       師曰。前已說了。猶是二乘外道之量。二乘厭離生死欣樂涅槃。

             外道亦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乃趣乎冥諦。

             須陀洹人八萬劫餘。

             三果人六四二萬劫。

             辟支佛一萬劫住空定中。

             外道八萬劫住非非想中。

             二乘劫滿猶能回心向大。外道還即輪回。

       曰 佛性一種為別。

       師曰 不得一種。

       曰 何也。

       師曰 或有全不生滅。或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 孰為此解。

       師曰 我此間佛性全無生滅。汝南方佛性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 如何區別。

       師曰 此則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所以全不生滅。

            汝南方身是無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 和尚色身豈便同法身半不生滅邪。

       師曰 汝那得入於邪道。

       曰 學人早晚入邪道。

       師曰 汝不見金剛經。色見聲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見不其然乎。

       曰 某甲曾讀大小乘教。亦見有說不生不滅中道正性之處。

           亦見有說此陰滅彼陰生。身有代謝而神性不滅之文。

           那得盡撥同外道斷常二見。

       師曰。汝學出世無上正真之道。為學世間生死斷常二見邪。

              汝不見肇公云。譚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

              違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無味。

              中流之人如存若亡。下士拊掌而笑之。汝今欲學下士笑於大道乎。

       曰。師不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識亦爾。那有異同。師不應自是而非佗。

       師曰。或名異體同。或名同體異。因茲濫矣。 

             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異體同。

             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

             緣南方錯將妄心言是真心。認賊為子。

             有取世智稱為佛智。猶如魚目而亂明珠。不可雷同。事須甄別。

       曰 若為離得此過。

       師曰。汝但子細返觀陰入界處。一一推窮有纖毫可得否。

       曰。子細觀之。不見一物可得。

       師曰 汝壞身心相邪。

       曰。身心性離。有何可壞。

       師曰 身心外更有物否。

       曰。身心無外。寧有物邪。

       師曰 汝壞世間相邪。

       曰。世間相即無相。那用更壞。

       師曰。若然者。即離過矣。



    560. 雲門禪師:

       師到江州有陳尚書請師齋

       相見便問 儒書中即不問 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 作麼生是衲僧行腳事

       師云 曾問幾人來

       書云 即今問上座

       師云 即今且置作麼生是教意

       書云 黃卷赤軸

       師云 這箇是文字語言 作麼生是教意

       書云 口欲談而辭喪 心欲緣而慮忘

       師云 口欲談而辭喪為對有言 心欲緣而慮忘為對妄想 作麼生是教意

       尚書無語

       師云 見說尚書看法華經是否

       書云 是

       師云 經中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且道非非想天有幾人退位

       書無語

       師云 尚書且莫草草 十經五論師僧拋卻 特入叢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

            尚書又爭得會

       尚書禮拜云某甲罪過。

 

    561. 楞嚴經:

            摩訶迦葉 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562. 楞嚴經:

       汝千日學慧 不如一日學道

       若不學道 滴水難消 。

 

    563. 玄沙和尚

       師云  你諸人如許多時在我這裡 總與麼說話  不辯緇素 不識吉凶

       我比來向汝道 用處不換機 因什麼只管對話 有甚麼交涉

       諸上座 應須是附近人始得 去卻見聞覺知 識辯得機鋒 明得好惡

       了其是非 在處便得落落地 免做儱侗 。

 

    564. 楞嚴經: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565. 玄沙和尚:

       靈雲到。相看了。

       師乃問。那裏何似者裏。

       雲云。也只是桑梓。別無他故。

       師云。在也無。

       雲云。恒然。恒然。

       師云。何不道。

       雲云。有什麼難道。

       師云。若實。便請道。

       靈雲云。三十年來尋劍客。幾迴葉落幾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師云。甚生桑梓之能。

       雲云。向道故非外物。

       師云。如是。如是。

       雲云。不敢。不敢。

       師云。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

       雲云。是和尚還徹也未。

       師云。須與麼始得。

       雲云。亘古亘今。

       師云。甚好。甚好。遂作偈送靈雲。

            三十年來只如常。幾迴落葉放毫光。

            自從一出雲霄外。圓音體性應法王。

 

 

    566. 玄沙和尚:

       玄沙語雪峯云 根門無功 和尚若得與麼 方始得自在。

 

    567. 大梅和尚:

       龐居士因問大梅常和尚,久聞大梅,未審梅子熟未也?

       師云:何處著觜?

       居士云:百雜碎。

       師展手云:還我核子來。

       居士無語。

 

    568. 玄沙和尚:上堂 。良久。

       大眾盡道 。 師不說法。一時散去。

       師乃呵云。看著總是一樣底。無一個有智見。

       我開卻兩片皮。便盡蔟覓言語意度。是我真實為他。卻總不知。

       看著與麼。大難大難。

 

    569. 玄沙和尚:

       上堂云。我今問你諸人。且成得什麼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還辨得麼。

        若辨不得。恰似捏目生花。見事便差。

        知麼。如今目前見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種種諸物。皆是狂勞花相。

        喚作顛倒知見。夫出家人。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汝今既已剃髮披衣為沙門相。即便有自利利他分。

        如今看著盡黑漫漫地墨汁相似。自救尚不了。爭解為得別人。

        仁者。佛法因緣事大。莫作等閑。相聚頭亂說雜話。趂塊過時。時光難得。

        可惜許大丈夫兒。何不省察看是什麼。只如從上宗乘。是諸佛頂族。

        汝既承當不得。所以我方便勸汝。但迦葉門接續頓超出。

        此一門超汝凡聖因果。

              超毗盧妙莊嚴世界海。

              超他釋迦方便門。

        直下永劫不教有一物與汝作眼見。何不自急急究取。

        未必道我且待三生兩生。久積淨業。

        仁者。宗乘是什麼事。不可由汝用功莊嚴便得去也。不可他心宿命便得去也。

        會麼。只如釋迦出頭來。作得如許多變弄。說十二分教。如缾灌水。

        大作一場佛事。向此門中用一點不得。用毫頭伎倆不得。

        知麼。如同夢事。亦如寐語。沙門不應出頭來。不同夢事。蓋為識得。

        知麼。識得即是大出脫底人.大徹頭人。

        所以超凡超聖。出離生死。離果離因。超毗盧。越釋迦。

        不被凡聖因果所瞞。一切處無人識得汝。

        知麼。長戀生死愛網。被他善惡業果拘將去。無自由。  

        饒你鍊得身心同虗空去。饒你到妙精明心湛然不搖處。不出他識陰。

        古人喚作 如急流水。水急不覺。妄為恬靜。

        與麼修行。盡出他輪迴際不得。依前又被輪迴去。所以行是無常。

        直是三乘功果。如是可畏。若無道眼。亦不究竟。何似如今博地凡夫。

        亦不用一毫功夫便頓超具眼去。解省心力麼。還願樂麼。

        勸汝。我如今立地待汝構去。更不教汝加功鍊行。

        如今不與麼。更待何時。還肯麼。

 

    570. 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

        師使扇次。

        僧問。風性常住。無處不周。和尚為甚麼卻搖扇。

        師曰。你祇知風性常住。且不知無處不周。

        曰 作麼生。是無處不周底道理。

        師卻搖扇。

        僧作禮。

        師曰。如此師僧。着得一千個有甚麼益

 

    571. 楞嚴經: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 汝等當知

       有漏世界十二類生 本覺妙明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

 

    572. 六祖云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 或廣立道場 說有無之過患

       如是之人 累劫不可見性 。

 

    573. 曹山本寂禪師:

       問:教中道,大海不宿死屍,如何是大海?    

       師曰:包含萬有者。                

       曰:既是包含萬有,為甚麼不宿死屍?

       師曰:絕氣息者不著。            

       曰:既是包含萬有,為甚麼絕氣息者不著?

       師曰:萬有非其功,絕氣息者有其德。

 

574. 安吉州何山佛燈守珣禪師,。

   參廣鑒瑛禪師,不契。遂造太平,  

       隨眾諮請,邈無所入。

       乃封其衾曰:「此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

       於是晝坐宵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

       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師聞頓悟,往見鑒。

       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

       乃詰之曰 靈雲道: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

       師曰:「莫道靈雲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

       鑒曰:「玄沙道: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

       師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鑒然之。師拜起,呈偈曰:

              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

       鑒屬令護持。是夕,厲聲謂眾曰:「這回珣上座穩睡去也。」

       圓悟聞得,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

       遂令人召至,因與遊山, 偶到一水潭,悟推師入水,

       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師曰:「潭深魚聚。」

       悟曰:「見後如何?」

       師曰:「樹高招風。」

       悟曰:「見與未見時如何?」

       師曰:「伸腳在縮腳里。」

       悟大稱之。鑒移蔣山,命分座說法。

 

575. 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

       佛召仙人。

       梵志應諾。

       佛曰。放下著。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箇甚麼。

       佛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

             一時捨却。無可捨處。是汝免生死處。

       梵志當下悟無生法忍 

 

    576.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伽耶舍多。他時聞風吹殿鈴聲。

       祖問曰。鈴鳴邪。風鳴邪。

       舍多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

       祖曰。心復誰乎。

       舍多曰。俱寂靜故。

       祖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眼。

 

    577.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

       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

             而我隣家。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

       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

              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果。虗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 

              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

       時闍夜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

 

    578.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沖。化導無量。後至離閱城。敷揚頓教。

       彼有學眾。唯尚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此云徧行)常一時不臥。   

       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祖將欲度之。

       先問彼眾曰。此徧行頭陀。能脩梵行。可得佛道乎。

       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

       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虗妄之本也。

       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

       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名之曰道。

       時徧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讚歎。

       祖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絃急即斷。

       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

 

    579. 雲居智禪師:

       甞有華嚴院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

       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

             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

       曰 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

       師曰。見無所見。

       曰 既無所見。何更有見。

       師曰。見處亦無。

       曰 如是見時。是誰之見。

       師曰。無有能見者。

       曰 究竟其理如何。

       師曰。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

             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甞見 . 求名處體。相不可得。

能所俱絕。名為見性。

曰 此性徧一切處否。

師曰。無處不徧。

曰 凡夫具否。

師曰。上言無見不徧。豈凡夫而不具乎。

曰  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徧。

        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

              諸佛大士。善知清淨中。 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

曰 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

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

曰 至理如何。

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

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

 即無有當名者。

又曰。此是極究竟處。

若云 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

             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

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大病。

作不棲止解亦大病。

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  

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

繼宗踊躍。禮謝而退。

 

580. 西域崛多三藏

於六祖言下契悟。後遊五臺。見一僧結庵靜坐。

師問曰。孤坐奚為。

曰 觀靜。

師曰。觀者何人。靜者何物。

其僧作禮問曰。此理如何。

師曰。汝何不自觀自靜。彼僧茫然。

師曰。汝出誰門邪。曰秀禪師。

師曰。我西域異道最下種者。不墮此見。兀然空坐。於道何益。

 

581. 僧問法眼 亡僧遷化 向甚麼處去

眼云 亡僧幾曾遷化

僧云 爭奈即今何

眼云 汝不識亡僧。

 

582. 僧問 亡僧遷化後 向甚麼處去也

長沙岑禪師曰 不識金剛體 卻喚作緣生 十方真寂滅 誰在復誰行 。

 

583. 三藏法師問大珠曰 真如有變異否

珠曰 有變異

藏曰 禪師錯也 。

珠却問三藏 有真如否

曰 有

珠曰 若無變異 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

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回六識為六神通

回煩惱作菩提

回無明為大智

真如若無變異 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藏曰 若爾者 真如即有變異也

珠曰 若執真如有變異 亦是外道 。

曰 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異 如今又道不變異 如何即是的當

珠曰 若了了見性者 如摩尼珠現色 說變亦得 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 聞說真如變異便作變異解會 說不變異便作不變異解會 。

藏曰 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

 

584. 百丈大智禪師

 僧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如何?」

師云:「劫者滯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滯於十善。

 西國云佛。此土云 覺。自已鑒覺滯著於善。善根人無佛性。

 故云 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觸惡住惡名眾生覺。

觸善住善名聲聞覺。

不住善惡二邊。不依住將為是者。名二乘覺。亦名闢支佛覺。

既不依住善惡二邊。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薩覺。

既不依住。亦不作無依住知解。始得名為佛覺。

   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於千萬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無價寶。

       能於一切處為導師。無佛處云是佛。無法處云是法。無僧處云是僧。

       名轉大法輪。

 

    585. 臨濟禪師:

       你欲識三界麼  不離你今聽法底心地 

       你一念心貪 是欲界 

       你一念心嗔 是色界

       你一念心癡 是無色界

       是你屋子裡家具子 三界不自道 我是三界 

       還是道流 目前靈靈地照燭萬般 酌度世界底人 與三界安名 。

 

    586. 趙州禪師:上堂,

        謂眾云:「若一生不離叢林,不語十年五載,無人喚你作啞漢,

        已後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頭去。」

 

    587. 天台國清靜上座:

        靜上座始聞玄沙禪師示眾云。汝諸人但能一生如喪考妣。

        吾保汝究得徹去。

        靜乃躡前語而問曰。只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知見。又作麼生。

        師曰。汝道 究得徹底所知心 還測度得知否。

        靜自此信入。

 

    588. 圓悟克勤禪師:

        只如千生百劫到今還有間斷也無 

        既無間斷疑個甚麼生死去來

        軒知屬緣 於本分事了無交涉。

 

    589. 華嚴經

        微言滯於心首

        常為緣慮之場

        實際居於目前

        翻為名相之境

 

    590. 大陽明安禪師 上堂云

        莫行心處路

        莫坐無功處

        有無二俱離

        廓然天地空

 

    591. 圓悟克勤禪師

        圓湛虛凝道體也

        展縮殺活妙用也

 

 

592.青原行思禪師

    荷澤神會來參。

    師問曰:什麼處來?

    會曰:曹谿。

    師曰:曹谿意旨如何?

    會 振身而已。

    師曰:猶滯瓦礫在。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

    師曰:設有,與汝向什麼處著。

 

  593. 南陽慧忠國師因紫璘供奉註《思益經》,

       師曰:「凡註經,須會佛意始得。」

       曰:「若不會佛意,爭解註經?」

       師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隻箸,

        問供奉:「是甚麼義?」

        供奉無語。

        師曰 :「老僧意尚不會,何況佛意?

 

    594. 香嚴智閒禪師

        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仰曰。此是心機意識着述得成。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師曰:和尚讚嘆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師舉前頌,

仰曰:此是夙昔記持而成,若有證悟,別更說看。

師又成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

祖師禪未夢見在。師復有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仰乃報溈山曰:且喜閒師弟,會祖師禪也。

 

   595. 德誠禪師參藥山禪師時,

藥山禪師問:「汝名什麼?」

        德誠禪師答:「德誠。」

        藥山禪師再問:「德誠,又成得什麼?」

        德誠禪師言:「家園喪盡渾無路。」

        藥山禪師便喚:「德誠!」

        德誠禪師正擬開口,

        藥山禪師便以手掩其口。

        德誠禪師當下有省,便出聲回應。

        藥山禪師問:「子作什麼?」

        德誠禪師言:「陋質不堪紅粉施。」

        藥山禪師讚許云:「子以後上無片瓦,下無錐地,大闡吾宗。

 

     596. 圓悟禪師

        佛祖以禪道設教。唯務明心達本。況人人具足。各各圓成。但以迷妄。

        背此本心。流轉諸趣枉受輪回。而其根本初無增減。

        諸佛以為一大事因也。若是宿昔蘊大根利智。便能於脚跟直下承當。

        不從他得了然自悟。廓徹靈明廣大虗寂。從無始來亦未曾間斷。

        清淨無為妙圓真心。不為諸塵作對。不與萬法為侶。長如十日並照。

        離見超情截却生死浮幻。如金剛王堅固不動乃謂之即心即佛。

        更不外求唯了自性。應時與佛祖契合。到無疑之地。

        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徑截大解脫耶。

 

     597. 五洩靈默禪師

        僧問 何物大於天地

        答 無人識得伊

        問 還可雕琢也無

        答 汝試下手看

        問 此個門中 始終事如何

        答 汝道目前底 成來多少時也

        問 學人不會

        答 我此間無汝問底

        問 和尚豈無接人處

        答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問 便請和尚接

        答 汝少欠個甚麼

        問 如何得無心去

        答 傾山覆海偃然靜

        地動安眠豈採伊

 

     598. 圓悟禪師

        透脫要旨 唯在歇心

 

599. 洞山良价解夏上堂。

   秋初夏末。兄弟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

   良久曰。祇如萬里無寸草處作麼生去。

        顧左右曰。欲知此事。直須枯木上生花方與他合。

        石霜諸云。出門便是草。

        而太陽玄禪師則云。如今直得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

 

     600. 石霜楚圓慈明禪師

        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

        汾陽禪師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慈明禪師擬伸救。

        汾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

 

601楚山紹琦禪師

    夫念佛者,當知佛即是心。未審心是何物,須要看這一念佛心,從何處念起,

    復又要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祖師雲:惦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所言心者,非妄想緣慮之心,乃虛明圓湛廣大無相之心也。三世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六道眾生之所昧,昧此心也。

    ……但將平日所蘊一切智見掃蕩幹淨,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

    置之懷抱,默然體究,常時鞭時起疑情,這個念佛的畢竟是誰,反復參究,

    不可作有無卜度,又不得將心待悟。但有微塵許妄念存心,皆為障礙,

    直須打並。教胸中空蕩蕩,無一物,而于行住坐臥之中,乃至靜鬧閒忙之處,

    都不用分別計較,但要念念相續,心心無間,久久功功夫純一,自然寂靜輕安,

    便有禪定現前。……豁開頂門正眼,洞徹性空源底,

    自當點首一笑,始知涅槃生死、穢土淨邦,俱為剩語。”

 

    602五臺山智通禪師,

        初在歸宗會下時,忽一夜巡堂叫云:「我已大悟也。」

        眾駭之。

        明日歸宗上堂集眾問:「昨夜大悟底僧出來。」

        師出云:「智通。」

        歸宗云:「汝見什麼道理言大悟,試說似吾看。」

        師對云:師姑天然是女人作。

        歸宗默而異之。

        師便辭,

        歸宗門送與拈笠子,

        師接得笠子戴頭上便行,更不迴顧。

 

     603報恩從倫禪師:

        莫將無事為無事,往往事從無事生。

        雖是平田淺草,休教脚下煙生。隄防淨地迷人,莫使心頭火發。

 

     604宋‧西禪鼎需禪師:

        鹽貴米賤,諸事成現。擬欲商量,腦後拔箭。

 

     605地藏桂琛禪師。

        地藏問脩山主:「甚處來?」

        脩云:「南方來。」

        藏云:「南方近日佛法如何?」

        脩云:「商量浩浩地。」

        藏云:「爭如我這裏種田博飯喫!」

        脩云:「爭奈三界何?」

        藏云:「爾喚甚麼作三界?」

 

     606唐‧盤山寶積禪師:

        因於市肆行,見一客人買猪肉,語屠家曰:『精底割一斤來。

        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長史,那箇不是精底?』

        師於此有省。

 

     607. 大般若經‧卷五六九:

      若法不生,即無有滅。

        譬如有人,塊擲師子,

        師子逐人,而塊自息;

        菩薩亦爾,但斷其生,而死自滅。

        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

        外道亦爾,不知斷生,終不離死。

 

     608貞觀十七年,豐干雲遊,

        適閭丘胤來守台州,俄患頭風。

        豐干至其家,自謂善療其疾。

        閭丘見之,

        師持淨水灑之即愈。

        問所從來。

        豐干曰:「天台國清。」

        閭丘曰:「彼有賢達否?」

        豐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宜就見之。」

        閭丘見之三日,到寺訪豐干遺跡,謁寒山、拾得二大士,閭丘拜之,

        二士走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遁入巖穴,其穴自合。

 

609 石頭和尚

師一日看《肇論》,至「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

拊几歎道:「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法身無量,誰云自他?

圓鑑靈照於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境智非一,孰云去來?至哉斯語也!」

語畢掩卷,閉目休息,不覺間竟然睡著,做了一夢。夢中見到自身與六祖大師,同乘靈龜遊於深池內。醒後詳思此夢,說道:「靈龜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與祖師,同乘靈智,遊於性海久矣。」

 

 

610 衢州子湖山定業禪院第一代神力禪師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云 你道祖師西來有意麼

進云 既無意用西來作麼。

師乃云 祖師西來也只箇冬寒夏熱 夜暗日明

只為你徒無意立意 無事生事 無內外強作內外 無東西謾說東西

所以奢摩不能明了 以至根境不能自由

僧問 如何得不被諸境惑去

師云 你試點惑你境出看

進云 某甲不見

師云 你既不見惑境何來

僧禮拜

師云 又見妄想去也。

師云 心源朗朗 無物莫疑 直下承當 不勞功用 只少箇信之一字 然實不易信

莫非夙習之徒聞着便能承受 若是螢學之輩將三寸脣舌惑亂於人后進初機

把他古聖言談向意根下測度 直至頭白齒黃 並無纖毫得力處

仁者湏打疊及時 莫待臨終揮攉 佛法因緣浩浩快湏徹了無疑

可中向這箇皮袋子內辨得者箇去 坐却天下人咽喉 性命盡被汝蓋覆

乾坤盡被汝自由自在皎皎明白 何勞汝上来下去

仁者本性具足 本自周備 直教無纖塵法礙你眼光始得

若有微塵底不盡 不是一生半刼賺汝皮囊汝性命

根境法中造諸妖恠山精鬼魅附汝行持得少為足

鼓弄片皮於佛法 却為毒害譏禮塔廟毀彼持經

師子身中虫自食師子身中肉

仁者恰莫向心田中認些子妄想將為極則 他上祖是什麼榜樣

下去莫立。

    

    611 百丈禪師

      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祇明如今鑒覺自性,

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是汝導師;

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

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會得,縱然誦得十二韋陀典,祇成增上慢,

卻是謗佛,不是修行。但離一切聲色,亦不住於離,亦不住於知解,

是修行讀經看教。

 

612九峰禪師

瑞州九峰道虔禪師,福州人也。嘗為石霜侍者。洎霜歸寂,眾請首座繼住持。師白眾曰:「須明得先師意,始可。」

座曰:「先師有甚麼意?」

師曰:「先師道:休去,

                歇去,

                冷湫湫地去,

                一念萬年去,

                寒灰枯木去,

                古廟香爐去,

                一條白練去,

其餘則不問。

師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

座曰:「這個只是明一色邊事。」

師曰:「元來未會先師意在。」

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裝香來,香煙斷處,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

遂焚香,香煙未斷,座已脫去。

師拊座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613 丹霞禪師

師上堂曰:「阿爾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爾造作名貌得,

更說什麼薦與不薦?吾往日見石頭和尚,亦只教切須自保護。

此事不是爾譚話得。阿爾渾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麼?

禪可是爾解底物,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

阿爾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捨,不從外得,不著方寸。

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爾更擬趁逐什麼物?不用經、不落空去。

今時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吾此間無道可修,無法可證。

一飲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慮,在在處處有恁麼底,

若識得,釋迦即者凡夫是。阿爾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

夜裡暗雙陸,賽彩若為生?

無事珍重。」

 

    614 衡岳南台守安禪師

僧問:人人盡有長安路,如何得到?

師曰:即今在甚麼處?

問:寂寂無依時如何?

師曰:寂寂底[漸/耳]!

因示頌曰:

南台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

都緣無事可思量

 

615南陽忠國師

有僧到參禮,

師問:「蘊何事業?」

曰:「講金剛經。」

師曰:「最初兩字是甚麼?」

曰:「如是。」

師曰:「是甚麼?」

僧無對。

       

616 南陽忠國師

僧問:「如何是解脫?」

師曰:「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

曰:「恁麼即斷去也。」

師曰:「向汝道諸法不相到,斷甚麼!」

 

617 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禪師

關于如何參禪

此事只要當人的有切心,才有切心,真疑便起。疑來疑去,不疑自疑,

從朝至暮,粘頭綴尾,打成一片,撼亦不動,趁亦不去,昭昭靈靈,常現在前。此便是得力時也。更須確其正念,慎無二心。至于行不知行,

寒熱飢渴,悉皆不知,此境界現前,即是到家消息。也巴得構,也撮得著,

只待時刻而已。卻不得見恁麼說,起一念精進心求之,又不得將心待之,

又不得縱之棄之。但自堅凝正念,以悟為則。當此之時,有八萬四千魔軍,

在汝六根門頭侍候,一切奇異善惡等事,隨汝心現。汝若瞥起毫釐著心,

便墮他圈繢,被他作主,受他指揮,口說魔話,身行魔事。

般若正因,從茲永絕;菩提種子,不復生芽。

但莫起心,如個守屍鬼子,守來守去,疑團子欻然爆地一聲,管取驚天動地。

 

618 杭州天目中峰明本禪師

今之參禪不靈驗者,

第一無古人真實志氣,

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作一件大事,

第三拌舍(掃除)積劫以來的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退轉心。畢竟病在于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凡見學者,輒問曰‘汝喚甚麼作生死?’

或者茫然無對,

或者謂‘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是生死’。

師曰:‘直饒知得亦生死,所知亦生死。’

或指‘一念忽起是生,一念忽滅是死’。

師曰:‘離一念起滅,亦生死也。’是說皆枝葉耳,非根本也。

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虛受輪轉,以故道‘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至于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

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更于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

豈堪向生死岸畔札腳?或纖毫不盡,未免復為勝妙境緣,惑在那邊,起諸異想,雖曰曉了,其實未然。惟有痛以生死大事為己任者,死盡偷心,方堪湊泊。

直下倘存毫許善惡取舍愛憎斷續之見,則枝末生矣。可不慎乎?”

 

619.宏智正覺禪師

此一段事。直須人人自到。

人人自證。可以超出生死。

可以透過古今。可以與佛祖同得。

所以道。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爾若離妄想離執著。即無一星事。如今認地水火風為自己。豈不是妄想執著。喚甚麼作自己。

只爾思惟分別底是妄想。見聞覺知底是妄想。

直須歇得到。空空無相。湛湛絕緣。普與法界虛空合。箇時是爾本身。

若恁麼時。明白見得徹。如虛空不可掛針相似。那時生相已離。有甚麼死相。

所以道。生滅二元離。是名常真實。此喚作無生理。為渠不可生即無死。

只如胞胎未具已前。著爾在甚麼處。

若道有。是甚麼相狀。

若道無是甚麼相狀。

箇時若似一物即成礙塞。不可名。不可狀。能恁麼也。却到本所住處。

若不分曉識不破。爭知恁麼來。所以勞它諸佛出世祖師建立。人人分上具足。箇時節無男女差別等相。純一清淨妙明。喚作真實相。一切皆盡。

 

620.黃龍慧南禪師

石霜楚原慈明禪師於法堂上,

目其貶剝諸方;件件數為邪解,

師為之氣索,遂造其室。

明曰:書記領徒遊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

師哀懇愈切。

明曰:公學雲門禪,必善其旨。

如雲放洞山三頓棒,是有吃棒分、無吃棒分?

師曰:『有吃棒分。』

明色莊曰:從朝至暮,鵲噪鴉鳴,皆應吃棒。

明即端坐,受師炷香作禮。

明復問:趙州道:臺山婆子,

我為汝勘破了也。且那裏是他勘破婆子處?

師汗下不能加答。

次日又詣,

明詬罵不已。

師曰:罵豈慈悲法施邪?

明曰:『你作罵會那!』

師於言下大悟。作頌曰:

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有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

呈慈明,明頷之。

後開法同安。

 
我要留言

關於我們

依古人指
現自性月

修行乃大丈夫事
非富貴賢達所為
不為增益福報
更非塵情慾想

直趣菩提
以悟為則